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法课堂 > 正文

书法的拙与巧

出处: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5-03-26 11:39:23  

【六】

    在书法拙与巧的问题上,有两次直接的历史性争论是傅山的宁拙毋巧,和清末的碑帖之争。

 

    傅山的宁拙毋巧,固然有老子讲的“抱朴”,与“守拙”的哲学意义,但在书法美学理论上,这是提出了一种鲜明的以拙为美的主张。明确的把拙作为书法审美的目的性,这是正确的和前人没有提出过的,具有重要的书法指导意义和历史价值。但是不能理解为傅山的主张是只要拙,不要巧。傅山的这种主张好像偏激,其实具有明显的针对性。这涉及宋代及明代书法历史及书法思想。从晋人二王开始,书法从汉代及以前的朴素状态,走向了技巧的运用,出现了秀朗与雄强,开启了唐代的书法之盛。宋代明代的尚意尚态书风,更开启了过分重视帖学,重视姿态与技巧的工巧书法。苏轼米芾以笔法之巧,领一代风骚,一直到清代捧为巧金科玉律。处于明清之交的傅山,深切感受到这种一味求巧,只求形式与姿态的弊病,喊出了宁拙毋巧的口号,具有完善书法理论与矫治书法时代病的意义。

 

    清代前期,满族皇帝继承明代书法求巧的遗风。这种弊病导致了清末的碑帖之争。包世臣与康有为等人大力提倡碑学,排斥帖学,把魏碑如龙门石碑的朴素书法推崇为“无一不精”,作为最高最精妙的书法境界。篆隶书法也得到了极大的肯定。这是一股摆脱传统形式工巧书法,主张质朴和以拙为美的时代潮流。作为一代时尚,一直影响到今天。这种主张朴拙书风与宋明的工巧的书风,其实正是不同风格或审美的两个极端的历史轮替,各领风骚数百年。篆隶复兴,在书法领域出现了重视朴拙书风的书法潮流。还出现了一种表现好像笨拙、天真乃至幼稚的书法气。这是一种书法的历史性补赏。这股潮流从清末一种延续到今天。这是书法迷途后的清醒,是对宋明代巧学的惩罚。

 

    有幸的是,经历了这种轮替,能够完整地看到书法风格轮替的规律性,就能够平衡地对待拙与巧,这是完善与整合书法审美观念与方法的重要历史条件。

 

    注:本文来自互联网,图片摘自书法空间。

 

责编:福建书法

共有5条信息5/5首页上一页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