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高校书法教育的现状与使命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14-10-08 08:55:15  

    目前,高校书法教育研究已经成为全国艺术类教育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深入探讨高校书法教育的现状与使命,必然要对中国古代和近现代书法教育的发展历程有所认识,并科学分析其当前的现状与问题。

    我国古代书法教育是学校教育(中央官学、地方官学与小学)的一项基础内容,是古代培养书法家的重要方式。我国汉朝就兴办了被称为史上第一所文艺专科院校“鸿都门学”。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书学”(专门的书法学校)。纵观中国古代的书法教育,总体上属于“干禄仕进”的一项必修技能。虽然在掌握一定的书法技能和艺术审美追求上有所表现,但尚未达到当今书法学科教育的要求,即培养书法家的首要目的和完善教学体系化的模式。中国书法教育真正进入学科化建设是在近五十年,并形成了对当代书法人才培养的类型化研究。面对当代高校书法教育的困境与机遇,如何确立自己的发展策略,形成高校书法学科的特色和优势,成为了分析现状与承当使命的研究思路和价值所在。

 

    多元发展的繁荣景象

    2012年,艺术学升格为门类,书法学作为特设专业正式进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成为美术学(一级学科)的二级学科。书法学科专业得以明确,从教育规模、广度和深度三个方面共同反映了当前高校书法教育的多元繁荣局面。经申报并获教育部审批,全国现有八十余所各类院校开设了书法专业,其中有五十余所高校招收书法硕士研究生。对教育深度而言,在学科细化、多角度切入、多学科穿插补充等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设计举措,总体呈现高校书法教育办学和而不同的特性和价值。

    然而,当前全国高校书法教育的迅猛发展态势遇到了两大难题,一是与现有社会书法观的冲突问题,二是适应自身存在的有利资源和发展作用的问题。这两大问题都集中反映在“普及与专业”、“继承与创新”、“职业与艺术”三个方面。

    书法是国粹、是中国文化核心的核心,高校书法教育实践承担了书法普及的重任。在当今全国各高校适度扩招的现实环境下,书法考学热成为不可避免的特殊现象。继承传统与创新发展是中国书法“传承”与“传播”的两大内容。在这“二传”学科框架中,实际上又是中国书法“走进去、走下去、走出去”三步走的时代命题。

    高校书法教育不仅仅是传授一门技能,更是对中华文化艺术、精神财富的延续。对每一位高校书法专业学生而言,学习书法既是一种修福的功德,通过个体专业学习传承文化的意义;又是训练职业技能和人生艺术素养的熏陶。历史上“书法改变了人”的例子不胜枚举,向经典学习、见贤思齐,通过学习书法获得职业的基础知识,提升个人的修为,为整个民族文化的振兴作出贡献,这是思考高校书法教育资源困境所应有的坚定信念。

 

    信心策略和使命意识

    “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是培养合格人才的基础保障,是学科专业建设的核心内涵,是高校办学的生存保证。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是教师、学生、课程设置三者密切联动的范畴。以广西书法学科建设为例,这也可以反映相当一部分高校的状况。广西高校书法教育的三个特征:一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区域,书法教育对于提升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意义;二是西部地区发展中的高校书法教育在向先进发达省市学习看齐过程中,不受既成模板的束缚,有利于突出特色、跨越发展;三是处于中国—东盟国际区域化枢纽位置和北部湾国家战略核心中,广西高校书法教育的民族性具有开放性和国际化的发展要求,更有利于凝练学科特色和发挥教学优势。这三大特征既是对现状的描述,又是使命意义。以这样的角度思考当下全国高校书法教育的诸多问题,能发现有关其境遇和发展的新命题。

    以这三个特征为思路,进一步提出“相因相生”的三组概念:“因人设课”和“因人成事”;“因材施教”和“因势利导”;“因地制宜”和“因时制胜”。将“因人设课”的被动局面转化为调动、改善教师教学方式和教学相长的正能量。在书法艺术人才的培养上,要善于研究基础共性,发展个性的能力,不拘一格因材、因势培养,搭建因地、因时的有利平台,及时高效地反馈教学成果,积累办学经验,提升办学水平。

    高校书法教育的现状与使命是一个值得深究的文化命题。在国家持续推进“中小学书法教育”的关键时刻,开展学科理论的深入探讨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唐楷之    单位:广西艺术学院桂林中国画学院)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