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综观汉字的发展历史,一个基本规律呈现:逐渐从复杂过渡到了简单。汉字结构上的逐步简化,使书写方式变得更加快捷、便利。而对于书法创作来说,源古至今书法作品使用的都是繁体字,在古代,繁体字称通用字,而简化字是新中国建国之后才开始推广。学习书法,必须临帖、入古,才能得其精髓,因此繁体字确实比简体字有着更丰富的内含。但现今越来越多的人在书法作品中开始广泛使用简化字,尤其在硬笔书法作品里,由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近年来,有些中小学校在书法创作和比赛中出现一个引起争议的现象——要求学生的书法作品不能出现繁体字,必须写简化字(规范字)。这一现象着实与传统定式产生出强烈的碰撞。究竟在书法作品中,如何对待和平衡“繁简体字”的共生问题,本报记者就此话题采访了部分专家、学者和老师,听听他们的看法。
简体字还不足以为书法艺术服务
漳州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李力认为,在书法界,繁体字始终是主流,较受欢迎,简化字时常遭到冷遇,主要原因还是繁体字属于中华五千年文字历史的精华,笔画多,不容易失重,在结构、布白等方面较之简化字有明显的优势和美感。书法既然是一种艺术,与应用文字就应有本质的区别,为了艺术的追求,书家们喜欢繁体字也就不足为怪。
“但现今社会的发展,国家政策的要求促使简化字成为当代的通行文字,被广泛使用,而年轻一代对繁体字的疏离与淡忘,加深了学者们对文化传承和流失的担忧。举个例子,繁体字中雲朵的‘雲’字上面有个雨字头,雨加云承上启下,而人云亦云的‘云’就没有额外的偏旁部首,虽是同一个字,繁体字通过字形体现,在古文里表达了不同的意思,而简化字云就是云,无论什么词语都是统一的字形,无法从字面上体现词语、句子甚至文章的意思和精髓,从书法角度来看,这便是很遗憾的地方。”李力表示,简化字的运用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教育当中的要求和书法艺术的冲突需要多方的调和与规定,我想无论如何,书法创作中简化字始终不能、也不应该替代繁体字,简体字的内涵也还不足以为书法艺术服务。艺术是一种美的享受,无论“繁简字体”都应在不违背字义的前提下健康发展。
繁简“合体”未必不可
采访中,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漳州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吴两同则认为,汉字在几千年的发展中,相继创造了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诸种字体,形成了独特的书法艺术、篆刻艺术、解字艺术(谜语),这些艺术并非繁体字所能完全代表的。古文字序列的甲骨文、金文、小篆用圆转的笔道“随体诘诎”描画字符,构字形体和表现手法本身就具有图画美。今文字序列,字体已摆脱了图画化,由从起笔到落笔形成的线性笔画组成部件组合成方正的结构,这种结构特征一直延续到现在的简化字。隶书的蚕头燕尾,楷书的端直方正,行书的行云流水,草书的意向纵横,汉字表现手法的精妙,成就了独特的汉字书法艺术。简化字入书法,书法家创造简化字自古有之,不能从书法艺术的角度排斥简化字,认为繁体字好看,简化字不好看。
“单以隶书之后的今文字看,传世的竹简、书帖、碑刻等中的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都有简体字,许多与我们今天的简化字字形相同。例如:史游《急就章》中就有简体字‘学’、‘与’;皇象《急就章》里有‘扬’;马王堆汉墓竹简中有‘云’;王羲之《服食帖》有‘众’;郑文公下碑有‘乱’;史晨碑中有隶书的‘麦’等等。这些传世之作并未因为用了简体字而影响其艺术成就,简化字也是它们书写艺术的表现对象和载体。”吴两同说,“语言文字的统一,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汉字简化50多年来,简、繁体的应用各安其位,各得其所。书法作品的创作,应当为我们中华文明的传承、为中华文化的进步,起到积极的、规范的、促进的作用。书法作品中繁简文字应用的演变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而繁简“合体”也未必不可,简化字与繁体字及其他历史更为悠久的汉字应长期共存,各展其长,和谐相处,通过书法的创作,积极地为推进我国文字使用的规范化做出自己的努力,这才是每一个书法家应当抱有的正确态度。”
“繁简字体”应各有定位
漳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黄坤生谈到,“每个人的认识角度、审美角度不同,对待事物的看法必然也不同。如果说科学是严谨的,我想艺术那就是浪漫的,书法作为艺术的组成部分,以繁体字细腻且富有内涵的笔墨书写情感,更能反映作者的内心感受。”
“其实,汉字从古到今一直在简化,简化字是一种进步。简化、声化和规范化,是汉字发展的三大趋势,今天的简化字与这三大原则也完全相符。如果一定要就‘繁简之争’来谈,我想从实用性和艺术性、写字和书法这两点来说会更合适些。”黄坤生向记者细分道,“中小学生的学习用字应该遵循国家教育体制的规定,使用简化字(规范字),无可厚非,这是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所以从实用性来说简化字无疑是历史必然的产物;从艺术性来看,繁体字最初是由图形、象形字一步步慢慢演变而来,它不仅是代表文字本身更是中华文化的继承,从学习的角度,我们不应该忘记繁体字,从书法的角度,繁体字依旧是主流。经常有人问我,‘我想学写字,要怎么才能写好?’我总是会先问他,‘你是要学写字,还是要学写书法?’这两个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如果学的是写字,是为了应付学业、考试、工作等,要求写好的是简化字(规范字);如果学的是书法,是为了陶冶情操、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和发展,要求写好的就应该是繁体字。‘繁简’并无优劣,关乎的是你把它放在什么位置。”
教育和艺术应有别区分
龙海市学习书法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紫泥中心小学语文老师林谦能则有两方面不同的理解,“按照我国语言文字的政策要求,在书法创作中提倡使用简化字,我认为并无不妥。不过,由于现在老一辈、有名望的书法家习惯使用繁体字,爱用繁体字属于自然现象;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区及海外华人还依然使用繁体字,对简化字不习惯,为了适应他们的需求,书家创作仍然爱用繁体字,也不奇怪;年轻人学习书法所使用的字帖之类,多为前人的繁体文字,学的是繁体字,也就使用繁体字,也属自然。”
“然而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学校、老师始终要求学生写简化字(规范字),推广规范化汉字也是现今全国各中小学的硬性要求。教育和艺术本身就不属同一范畴,教育体制规定正确使用规范字,杜绝二简字,不用繁体字,临帖书法遇到繁体字不忘规范字。而对于艺术创作,我们应该尊重历史和祖先遗留下的珍贵优秀的繁体字文化,强制要求必须写简化字的书法并没有实际意义,参加专业性较强的书法比赛不能否认繁体字依旧是评判标准,而我省也已开展了五届《规范化汉字书写大赛》,要求参赛作品必须为简化字。书法比赛不是作文比赛,比的不是文字内容,而重在书法的章法结构与运笔技巧方面,所以个人认为无论繁简都是可以的。”
繁体字的古朴厚重是中华文化的根基
“简化字有简化的美,繁体字有繁体的美,并无绝对的优和劣。简化字以更加便捷、快速的方式成为现今快时代的主旋律,大大提高了人们的阅读速度和理解能力,它无疑是社会文化进步的重要代表。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现今学生对繁体字的无知从某种层面来说是一种文化缺失的表现,繁体字在中华文化五千年历史的传承中始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以古朴而厚实的稳重肩负着文化历史所赋予的责任。”漳州市第一中学高三语文老师郑丽敏接受采访时表示道。
“在多年的教学过程中,我对繁体字、汉字文化有着很深的一种情怀,时常听人说某某谁的语文基础很差、文化底蕴很低,要如何才能提升……在我的理解里,语文基础和文化底蕴如果要深层次追溯,其实源于对繁体字文化的积累。简化字的演变慢慢成为区别于外国文字的一种符号,更多的承载社会实用性的功能;而繁体字却以它悠久的历史、古朴厚重的底蕴承载着中华文化的根基,当你了解繁体字,慢慢热爱上汉字文化,渐渐通过繁体字的外在深入理解文章的内在,逐步形成一定的文化修养,最终自然会成为具有相当文化底蕴的人,这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同样,这个过程也不矛盾于应试教育的高考抑或是各类选拔型人才的考试,这绝对是一个良性循环。”郑丽敏老师动情地说,“我很希望对汉字认识能从娃娃抓起,从小学开始就设立中国汉字之美这类的文化课程,让孩子们识、写规范汉字开始也能不忘繁体字,了解繁体字,这无疑对文化传承是一种很好的延续。习主席提出的中国梦是爱国情怀的总结,对汉字的认同和热爱便是爱国情怀最好的一种表达。”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