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当下大学专业书法教育“病”在何处?

出处:凤凰网陕西频道商业  发布时间:2014-09-15 16:06:07  

    ‍作为高校的专业书法教师,从功利角度计,也许我是不该讨论这个问题的,但是当我直面自己的思考、良知和对书法艺术的痴爱,我又不得不讲这个问题。和这个问题关系密切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现代形态的学院美术教育到底存在着怎样的弊病?现代形态的学院美术教育已走过了百年的历程,很多问题也已浮出水面,到了我们该做全面而深入的反思的时候了。

    就高等书法教育而言,沙孟海诸人在浙江美术学院(现在中国美术学院前身)创办书法专业,其功甚伟。浙江美院开始几届培养的书法人才也很不错——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被当今书法界称为“五虎上将”的朱关田、王冬龄、邱振中、祝遂之、陈振濂诸先生就出自当时浙江美院。但是后来各个美术院校、师范院校、综合性大学的书法专业雨后春笋般兴起,在形势大好和一片繁荣的表象下书法专业教育的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出来了。

    我们不得不提及一个大家都知道的事实是,高等院校的书法专业其实是在中国大学扩招、美术院校扩招的背景下兴起的。在此风潮之下,不光是书法专业的增设和创办,很多大学在利益驱动下,不管办学能力如何,不考虑就业前景如何,增设和创办了很多专业。

    很显然,书法专业的“病”是从胎里带来的。中国大学本科教育不管其功能如何,“职业教育”的功能现在还是不能忽视的。艺术生从高考起,往往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才报考美术专业,而具体美术专业方向的录取,则是所谓的高分选“好”专业,低分则选“不好”的专业。书法在美术专业梯级中的位置,我想不需我在这里多说。于是出于读大学的愿望,很多对于书法并不怎么了解、不怎么痴爱的学生考入书法专业。——当然书法考生中也有真正喜欢书法的。

    从前修习书法的人是“找到这条道上的”,现在学习书法专业的学生常常“逼上这条道的”。这就是浙江美院和其它院校书法专业生源的现状。相对立的是,书法专业对学生文化素质的内在要求是很高的。可以想象,文字学、古典文学、古代汉语等学科素养不高的人在书法之路上走不了太远;而古代和近代的书法大家首先是学问家,其道德、人格和文章、学术都堪为典范的。唯其如此,其综合修养形之于书,格调、境界必不同俗常。退一步讲,即使是一般的书法家,也要有良好的学养奠基,要进入古典文化的门槛,在书法修习上才可能有所成就。遗憾的是,当下的教育体制和招生体制并不符合书法专业的教育规律,从一开始就给该专业的健康发展埋下隐患。略举数端如下:

    1、与书法专业关系最密切的是碑帖临摹、古代汉语、古典文学、古代史、诗词题跋写作等,但是为了获得报考美术院校的资格,考生不得不在素描、色彩、速写等科目上下最大的功夫。相应的,为了保证招生工作的正常进行,学院必然降低了考生在书法和与中国文化系统相关学科的要求。与书法专业情况最相近的是中国画专业,极为荒诞和极具讽刺意味的是,素描、色彩基础很不错的学生考入美术学院的中国画和书法专业后,我们常常要从如何执笔教起。真不知道过那些不知素描为何物的国画、书法大师是如何成为大师的!

    2、艺术人才对文化素养的要求应该是很高的,但是不知从哪一天起形成了艺术院校大大降低文化课要求的怪状,如今这样的招生政策似乎已深入人心地成为大家的共识了。于是,书法专业的生源情况可想而知了。

    3、由以上两点所决定,书法专业教学方案里虽然设有古代汉语、文字学、书法史、文学史等课程,但这些课程在当下书法专业教育中的实际效能很低。中国文化传统向来重视“技”“道”关系,认为技道一体,技进乎道。而薄弱的文化基础,使学生无法真正契入这些课程的学习,中学阶段古文的学习尚且存在问题,如何学习古代书论这样的课程?甚而很多书法专业的学生认为这都是“理论课”,和“创作”关系不大。令人更为担忧的是,在这样的教育体系下筛选出来的“优秀”学生,又成为新的教师源。

    4、当今大学专业书法教育的问题,在老师和学生的作品中都集中体现出来了,最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后劲不足。事实上,无论书法还是国画,到最后写的、画的都是学养、思想和境界。只有对于艺术史和艺术理论会通的人,才能清醒地鉴古而知今,正确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也只有有此修养的人才能达到形而上与形而下的“道”与“技”的圆通,有上下求索,由气返道,以道生气的能力。无此能力,“技”本身也会被简单化、程式化、僵死化。

    通俗地讲,学习书法一是要掌握基本技法和知识,二是掌握了基本技法和知识后,运用这个技法,知道自己怎么写。美术学院的学生包括中国画的、书法的、油画的等都在这两个环节上出问题了。第一个环节,其实就是现在美术学院教育四年教给学生的主要东西。这就是庄子说的制车轮的大师能教给学生制造车轮的方法和技巧,不能使他“巧”。引申到书法,老师能教给你书法技巧,不能教给你“书道”。第二个方面说起来就是“我自己怎么写”的问题。但是后面隐藏着很深刻的东西。因为你要知道自己怎么写,你得悟通中国书法史上主要的风格类型和嬗变规律,悟通书法发展的基本脉络,悟通当代书法问题等等,就是做书法艺术的“会通者”,而要做这个会通者,又不能光读书法类的书,历史的、美学的、文学的等方面的积累是必须的。“我要怎么写”是悟透知识后的一种“见识”,这种见识是要靠“学”来养化的。书法朝低的说是“写字”,“写毛笔字”,朝高得说是艺术,艺术者何?将写毛笔字“穷其致”了。而穷其致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明理。当然,我们也不能将书法与学养的关系,或者说文与墨的关系简单化,但是全面的学养和艺术素养对书法修习肯定是一种极有益的滋养,所以才有“不多读书穷理,不能极其致”的说法。只有多读书穷理我们才能由写字的层面朝书法艺术最高境界的彼岸不断挺进,否则终其一生,不过是写“墨字”而已。

    说到这时我们明白了为什么学生创作会出现摹仿老师型和摹仿某一家型。当然,在书法创作上,我不太主张动不动就说“创作”,说这个的时候问一下自己,你能“创作”得了吗?我想另外一个词更好些——“脱化”,只有苦苦努力多年以后,自然在学、识、才等合力下“脱化”了,才称得上“创作”。恕我直言,即使是国展的入选、获奖作品,充其量不过“聪明的临仿”而已,今人何必奢谈“创作”。当今的大学专业书法教育、当今的时流书法创作(习惯的说法)在基本技巧的掌握和“我自己到底该怎么写”两个问题上都存在着问题。这就是“展览体”的形成原因和此体流弊泛滥的深层原因。

    大学专业书法教育兴起后的多年来,书法有向经典回归的趋势,这是专业书法教育挽纠时弊之功,说简单了,就是大家更重视通过临摹经典碑帖来提高自己书法水平了。大学书法教学法、大纲制定得再细,玩得再花哨,经历过专业教学的人一定知道,四年究其实质,说到底就是“临了些帖子”。中国书法几千年,五体书有很多法帖,历史上有很多书法家。先选谁的,为什么,后学谁的,为什么?学了某帖一段后,针对整体问题或者某一学生的问题,济之以某帖,补之以某帖,纠之以某帖……,都要合理安排,这中间没有规范流水线的标准化作业,但是有规律可寻的。这是我近年来研究的“书法学序”问题。初级阶段的“学序”就是个选帖和步骤问题,更高一些说就是要参透书法史,会通书法,从中寻找自己“脱化”的路子,这个路子可以人各不同,但是有规律可寻。可是现在的专业书法教学没有做到这些。篆隶楷真行草临了不少,最后没有思想让你悟透笔法、章法乃至书法之道、之理、之法,最后学乱了,学杂了。临到创作了又回归到简单化的路线上去了,学自己老师(连习气的东西也学),以某家为蓝本临仿式创作。


    要解决这两个环节存在的问题。一是技法和形式分析层面的问题,需要老师从道、理、法、技一线下来悟通书法的技法和形式问题。不要让学生临了很多帖子后因为帖子的笔法和风格各不同而学得杂乱了,不能整合出自己的东西来。其二,“我自己到底怎么写的”的问题是一生的问题。我们如果读一下黄宾虹文集就知道他其实一生在研究画学,一生也在探索“我到底应怎么画”,这样我们就会明白他为什么会成为大师,因为他悟通了画史和当时时弊,找到了自己的路子,同时积数年学画之功力,功到自然成。

    古人对于“学序”问题多的探索,我们不一定要照搬,但是可是借鉴,可以从中悟透些什么,他们这些论述往往比现在所谓的高校书法教学大纲,教学法要实在得多,也深刻多。(贺文荣)

 

责编: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