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先生曾言:要把字学好写好,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完成的课业,亦即“及格”的国民文化教养。现在看看,又有几个人完成了这份“课业”呢?
字写得如何,曾经是衡量一个人受教育水平的一个标志。现在情形不同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但写字仿佛离人们越来越远。电脑、手机普及之后,再拿起笔来,要么是提笔忘字,要么是写不好字,更不要说独享添香研墨、笔走龙蛇的那份怡情和超脱了。
难怪有人说“汉字危机”出现了,担心长此以往,书法只会在文化遗产上留下它的名录了。
教育部日前发布了《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从今年春季开学开始,书法教育将纳入中小学教学体系,学生将分年龄、分阶段修习硬笔和毛笔书法。《纲要》还特别指出,中小学书法教育不举行专门的考试,不开展书法等级考试。
一段时期以来,书法教育淡化,全民写字水平下降,对文字的感知、欣赏能力也在下降。此次走进课堂,走进校园,让人们欣慰,书法教育终于得到了应有的重视。
其实,在这之前,一些省区已在课程中安排写字教育课并要求保证课时,编写了专门写字教材,组织开展师资培训,也取得了一定成效。
当然,这一次不同,这是在全国范围内,面向全体学生,发出让每一个学生写好汉字的诉求:中小学书法教育要让每一个学生达到规范书写汉字的基本要求。这并不是期望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也不会用考试来施压,这本是中国人生活中一件自然而然的事情。
的确,在电子化的今天,手写体的式微不可避免。但写字教育不是小事,它关涉中华文化的持续发展。汉字,是我们的民族财富和文化记忆。“无色而具有图画之灿烂,无声而具有音乐之和谐。”书法教育不单单是写字课。中国人,写好中国字,本质上是对中华文化的爱护和传续。
教育不是功利的,需要教授一些无用之用,书法教育正有此效。工工整整写字,对应的是堂堂正正做人。对大多数人而言,学生时代,大抵是把笔时间最长的一段时间。每周能有一段凝神静气,悠然心会、浸润于墨趣书韵之中的感味,是一种身心俱佳的修炼。“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以书焕彩,赋以生机。”笔墨间,蕴才华,显风度。
周汝昌先生曾有过这样的解释:“字”,确实有“繁衍孳生”义,例如“字”的本身造字构成,就是一间房屋内有“子”孙。再如,古汉语里女子嫁人,叫做“字”某某。这岂不也就是结合、生育的含义?是以,字是生,是活,是发展,是衍殖。
此解不正是汉字趣味所在?又有多少这样的释义还待我们在书法课堂上去领会、挖掘?(作者:肖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