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千字文》与书法的不解之缘

出处:人民网-人民日报  发布时间:2014-07-07 10:10:27  

隋代智永 《真草千字文》局部

 

    《千字文》与《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是古代蒙学读物的代表。其中,《千字文》成书最早。相传,南朝至隋,有数种已失传的《千字文》《千字诗》,现在流传最为广泛的版本,是南朝梁周兴嗣受梁武帝萧衍的指派,将从书圣王羲之法书中搨选下来的1000个字字相异的字,用一夜的时间,编写而成的内蕴丰富、文采斐然又朗朗上口的《千字文》,沾溉后世,其泽甚远。

    继周兴嗣《千字文》后,在历史长河中,还相继出现了《续千字文》《叙古千字文》《新千字文》等多种版本的《千字文》。从韵律看,《千字文》以四言韵语行文,250句首尾连贯,音谐韵美,构思精巧,对仗工整,气势雄伟。其内容囊括了天文、地理、历史、伦理道德、农耕、祭祀、园艺、饮食起居等各个方面,将修齐治平的道理与历史和文化知识相融合,深入浅出,易读易记。《千字文》不仅当作各地蒙馆塾师的儿童课本以作识字、教化之用,也为社会生活广泛借用,如考场试卷编号、商人账册编号、大部头书籍编号之类,皆以它的字序为序。在《太平广记》中,也引用了不少用《千字文》作文、说话的资料。

    因《千字文》最初由王羲之法书单字缀集而成,《千字文》自然而然与书法艺术结下了不解之缘,又因其蒙养的功用,普及甚广,在中国书法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南梁以来的书家,大都喜好书写《千字文》,如隋代的智永,唐代的张旭、怀素、高闲,宋代的宋徽宗赵佶、宋高宗赵构,元代的赵孟頫、鲜于枢,明代的文徵明、董其昌,清代的傅山、赵之谦等,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珍贵的《千字文》书迹。在古代众多《千字文》书迹中,智永的《真草千字文》是不容忽视的一件书法杰作。

    主要生活于陈、隋时期的智永禅师,是王羲之的七世孙,书有家法。他学习书法极为勤奋,曾临写《千字文》800本,分赠浙东各寺,弘扬以其祖先王羲之为宗的书法艺术,对后世影响深远。他的《千字文》用楷书和草书两种字体书写而成,既便于识读,又便于全面学习书法。该帖楷书部分方圆互参,骨力内蕴,结体茂密,体态娴雅,多存晋人法度;草书部分用笔凝练,腴润温厚,结体严谨,应规入矩。宋朝书法家米芾在《海岳名言》中评说:“智永临集千文,秀润圆劲,八面具备。”明都穆《寓意编》赞道:“智永真草千文真迹,气韵飞动,优入神品,为天下法书第一”。智永的《千字文》代表了隋代书法的温雅之风,延续了“二王”家法,又自成面目,成为后世取法的典范。时隔1400余年,智永800余本《千字文》,真迹存世者目前仅有一件,收藏在日本,国内最佳的版本则只有北宋薛嗣昌的石刻本,现藏陕西西安碑林之中。

    《千字文》独特的书法艺术还深受东亚各国书法家的青睐,并伴随着文化交流在世界各地传播开来。问世千余年来的流传表明,《千字文》不仅是广泛传播、功德无量的童蒙读物,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此精粹又与书法息息相关的经典读物,现代社会应当如何更好地发挥其功用呢?一是要把握好《千字文》的文化内涵。生活于当代社会的人们,对于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相对较为陌生,如欲在短时间内,对以儒家为主脉的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概括性的了解,《千字文》是理想的精要读本。二是把握好《千字文》书法的审美内涵。因为《千字文》在历史上长期被作为学童识字和写字的教材,所以历代书家在书写《千字文》时,往往带有一定的示范性,着意经营,态度严谨,被视为书家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示。正因如此,历代书家书写的《千字文》,通常能代表他们的艺术水平。当代书坛存在一种怪现象,有人称之为“丑书”,就是把好好的字,故意写得歪七扭八,并故弄玄虚地美其名曰“个性书法”,其实是没有下真功夫却又想成书法“名角”的沽名钓誉之作。与其如此,不如静下心来,仔细揣摩名家《千字文》,不但有助于夯实书法基本功,更有助于重归书艺正途。三是传播《千字文》书法大众化的理念。《千字文》既具国学之厚重,又有书法艺术之灵动,以其无穷的魅力打下了广泛而深厚的大众化基础,作为蒙学读本,尤其适合在中小学校推广,以文养正,以明义理;以艺养心,以强风骨,可以达到提高孩子的文学修养和书写技能的双重目的,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发扬光大夯实根基。

责编: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