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已是世所公认、享有盛誉的大书法家,却依然认为书法一事马虎不得,要“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切时如需”;
他从事教育事业60载,教过了从小学生到博士后的各个层次,主导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书法文化高等学历教育体系,却只以“教书匠”自居,说学生才是他真正的作品;
他以独特的学识阐发中华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意义并献计献策,“哪怕只贡献出微小的力量,也心甘”;
他从1993年至今已经连续五届当了20多年全国政协委员,曾就教育、文化提出过不少有分量的提案。作为高龄委员他严守开会纪律,每年的政协大会绝不迟到、不早退,更不请假……
这位著作等身、桃李盈门、虚怀若谷、豁达风趣的鸿儒硕学,便是书法教育家、首都师范大学教授欧阳中石。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穷途不哭、歧路不惑、达道不肆;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尘俗气——这位仁厚长者的超凡境界,让每一位与之接触的人都如坐春风,开目启听……
一笔一画皆世界
欧阳中石因在书法界的成就堪称“国宝”、泰斗级的大家。
他诸体兼精,自成一家,尤以行草能入东晋堂奥。行书主追二王之意趣,取势王列之妙笔。草书以王羲之、孙过庭为宗,亦得益于黄、祝点法。
2002年,欧阳中石获首届中国书法兰亭奖“教育奖”。2006年获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终身成就奖”。2007年荣获中国文联第六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造型艺术成就奖”,是11位获奖者中唯一的书法工作者。他出版面世的作品集有《老子〈道德经〉》、《小楷道德经书卷》、《中石夜读词钞》、《中石钞读清照词》、《当代名家楷书谱·朱子家训》等。
他的书法深受界内外人士喜爱,作品多次入选国内外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报刊发表,被海内外各美术馆、博物馆、收藏家、书法爱好者竞相收藏。中石书法有此成就,既缘于他的执着专注,更在于他的墨宝体现着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全面精深的造诣。
书法并非“独立”的艺术,而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机的组成部分。书法成就的高低,与其作者的修养密切相关,而欧阳中石正是一位博涉多优的书者。“我当年没考大学以前,就想万一考不上靠什么谋生?或者参加剧团,或者就去搞绘画。这两方面我都下了功夫。”他说。他虽兴趣广泛,但每种爱好都深情投入、乐在其中,并且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故凡有所涉,俱臻化境。由于在绘画、戏剧、文学方面的深厚造诣,他于2003年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还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艺术学学科评议组成员、文化部艺术系列美术专业高级职称评委会委员、中国画研究院院务委员、齐白石艺术函授学院副院长等职务。他还文耕笔耘,著述涉及国学、逻辑、戏曲、诗词、音韵等。
正是因为欧阳中石把其他知识领域或艺术门类的心得融汇到书法创作中,他的作品才那般韵道十足、美不胜收。可以说他每下一笔都带着浓郁的文化气息,值得观赏者久久回味。
流水前波望后波
1928年,欧阳中石生于山东省泰安市肥城。1930年代就读于泰安市粮食市小学,70多年来,他不是在学校读书,就是在学校教书,学校成了他人生的主线———1950年,欧阳中石考入北京辅仁大学,成为新中国第一批大学生;翌年转入北京大学哲学系,拜在逻辑学大师金岳霖先生门下,主修中国逻辑史;1954年大学毕业后,欧阳中石并没能从事“逻辑学”正业,而是被分配到北京通县师范学校(后又调到通县二中、北京171中学)做基层教育工作,并在这3所中学累计工作了27年;1981年,欧阳中石被调入北京师范学院(现首都师范大学),教授学科教育、逻辑学,时隔多年终偿夙愿。
直至2014年,欧阳中石仍以86岁高龄仍坚持在教学第一线为学生们登台授课,从事教育工作长达60多年。他说:“教书就是我的生活。讲讲课,我反倒很轻松。每天和学生见面,我很开心。”
如今他不仅桃李满天下,且名徒辈出。2012年10月,他的第一届博士生叶培贵受邀成为第四届新西兰读书文化节中国文化大使,欧阳中石被授予“名誉文化大使”称号。他闻讯喜上眉梢,说:“我这个‘名誉’和假的差不多,我学生的称号可是实至名归!作为老师,我最大的欢快就是自己培养出来的学生一个个都事业有成,每次看到学生的进步,我都高兴得不得了。”
他总是希望有朝一日学生们都能超过自己,为此他特意把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改做“芳林陈叶期新叶,流水前波望后波”,以表达自己的殷切之情。
正是无奇正是奇
从1981年被调到北京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开始,欧阳中石便走上了书法教育之路。同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成立。后来领导找欧阳中石谈话,希望他把精力集中到中国书法教育事业中来。
那是中国书法教育逐渐复兴的年代。1985年,欧阳中石与当时许多有识同道共同承担了一个艰巨而又伟大的历史任务——开辟高等书法教育。他首先为在书法艺术复兴时期不懈追求的众多有志青年着想,开办了成人书法大专班,首批向全国招收近百名学生。在此以前,欧阳中石参与创办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今重组为中国书画国际大学,他担任董事局名誉主席)并担任学术委员会主席。同年他在首都师范大学主持创办书法艺术教育专业。1990年起欧阳中石担任硕士生导师。1993年,为使书法教育走向正规、深入,更加蓬勃发展,国务院学位办在首师大设立了美术学(书法艺术教育)博士授权点,欧阳中石成为博士生导师。
在他和众多同道的共同努力下,1998年国家人事部又批准在首师大设立书法博士后流动站,可招收书法方向博士后研究人员。此举使首师大成为我国第一所拥有从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到博士后完整书法艺术高等学历教育体系的高校,首师大也因此成为我国书法高层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基地。欧阳中石又大力倡导,首师大于2005年11月建立了“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及我国大学第一家“书法文化博物馆”。
多年来,欧阳中石务实钻研、严谨治学。他教育学生学习书法要有积极探索和刻苦钻研的精神,要学习和研究古代书法,深入到传统精华中去,只有扎实学习,才能逐步提高自己。他告诫学生要“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求其然而然”,要能够进入历史的深处探掘其内在的精神,观史而察今。他认为之所以要学习传统中的精华——“正统”,是因为“正统”是传统中最有生命力的部分。
在书法理论研究方面,欧阳中石参与编著的各种学术论著和教材达数十部。主要有《中国书法史鉴》、《中国的书法》、《章草便检》、《书学导论》、《学书概览》、《书学杂识》《书法教程》(主编)、《书法与中国文化》(主编)及中国书画国际函授大学的系列书法教材(主编,并自撰其重要部分)等。其中《书法教程》获1995年国家教委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
欧阳中石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不仅弥补了很久以来中国书法教育的不足,培养了一大批中国书法教育的高级专门人才,还为书法学科的发展完善和中国文化教育事业的全面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中国书法史写下了光辉一页。
“普普通通一教师,平平淡淡自无奇。不意无奇非无意,正是无奇正是奇。”———这既是他自谦“无奇”的评价,也是他历辛创“奇”的写照。
文以载道以书焕采
作为中国书法文化研究院名誉院长,欧阳中石说:“这个机构当初起名的时候,不少人建议叫‘书法艺术’,但我坚持叫‘书法文化’,因为书法不单是艺术,还关乎文化的发展繁荣。”
他说,虽然语言最方便人类进行沟通,可一旦受到时间、空间的限制,就需要把它记录下来,现在的技术可以做到在很远的地方也能听到声音,这很好。声音和客观事物没有必然联系。而画是几乎哪国人都能看得懂的。
我们的汉字就是画,只不过是一张张复杂的画,是华夏祖先智慧的结晶。五千年中华文化就是通过汉字承传的。过去讲中国字又难写又难认,欧阳中石说:“这说明我们过去没有好好研究汉字,如果我们现在认真归纳认字方法,教会我们的孩子,教会我们的国际友人,他们就会很快理解,中华文化就能得到更好地推广。”“书法不可随便瞎写,书写什么样的内容不仅是艺术问题,更是深沉的文化问题。”他强调。
“作字行文,文以载道,书以焕采,切时如需”,这是欧阳中石对书法作用和准则的提炼。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前夕,他动了很多脑筋,题写了“开元盛会,铸鼎升平”表达自己的祝愿之意。对于国家提出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发展战略,欧阳中石更感振奋:“国家提出大力发展文化的方针是相当明智的,历史上大国的崛起都离不开文化的扩展。和平年代,文化最能体现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中央2010年提出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完整意义上提出和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制定了完整的‘文化强国战略’,国家的强盛和民族的振兴将为期不远。”
欧阳中石对“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和“中华文化”有着独到的见解:“古代我们就有自己博大精深的文化,后来外来文化通过交流进到中华,有些还很先进、很优秀,以致使我们的传统文化快要丢到脑后了,这时就有智者站出来提倡国学。现如今我们的中华文化不但有国学,还有吸纳进来的外国文化,使我们的文化更加壮大。所以我们不排外,把世界上的优秀文化拿来,汇合成大中华文化,不亦乐乎!”
作为文化工作者、教育工作者中的一员,欧阳中石表示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本分。“我是做教师的,就想在这个大命题下如何发挥我们的作用,最直接就是发动学生,通过汉字发扬光大中华文化。”为此他专门选定了“汉字的教学与书法的表现”课题,正抓紧研究。
作为已经连续五届当了20多年的全国政协委员,欧阳中石更愿意从一位委员的角度尽自己的“绵薄之力”:“政协委员是国家给予的荣誉,更是责任。要反映人民的呼声,对存在的社会问题,要通过调查研究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决的办法。我虽然腿脚不利落,右眼和右耳也不好使,但我知道自己的责任,尽量去看去听,争取跟上时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作为德高望重的社会名流,来拜望欧阳中石的人总是络绎不绝。他从来都是不辞辛劳,在会客之际传递政协的声音、倾听社会的呼吁。每次应邀参加书法培训班或各种书学活动,都欣然给大家传授书学知识和书写技法,不厌其烦地教导大家要“道技并修”。
“我相信本届委员将负起新时代的责任,为国家建设建言献策,发挥出他们的巨大作用,使我们国家的各方面建设不断提升!”已是86岁高龄的欧阳中石委员说这话时,仍显矍铄。(作者:祁胜利)
责编: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