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书法创作中的“缺陷美”

出处:杭州日报-杭州网  发布时间:2015-07-16 16:25:48  

    当我们在通篇浏览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的时候,会情不自禁地叹服王羲之的表现能力;但是如果我们逐字逐句地审视其笔画的时候,又会发现许多不完美的地方。比如,《兰亭序》第一个“永”字的第一点,就与下面的笔画分得太开,显得脱节。从用笔上看,“暮春”二字的笔画不饱满,多条横画方向一致、长短接近,十六行的“倦情”二字过于纤细单薄;从结字上看,第六行的“弦”字左右分离,第十四行的“寄”字松散无奇;从字与字的连接来看,第九行“观宇宙”三个字完全脱节;从用字上来看,第十五行的“快然”写成了“怏然”,第十四行的“取舍万殊”写成了“趣舍万殊”……这些都不符合追求完美的要求。相比之下,赵孟頫所临的《兰亭序》在这些方面都加以改进了,几乎没有一个字不好看,可为什么我们还是认为王羲之的《兰亭序》更好呢?

 

    有一篇名帖叫做《怀仁集王羲之圣教序》,由于王羲之的真迹已经没有了,所留可靠的摹本也很稀少,所以这本集王羲之的字帖就特别珍贵。怀仁的书法水平的确也高,能将王羲之的字排列得相当和谐,尤其是从单个字来看,可以说是字字如玉,几乎没有瑕疵,所以学王字的人往往从这里入手。但为什么它的名气不如《兰亭序》呢?其原因就在于一个是完整的作品,而另一个则是拼凑的作品。从单个字来说,《圣教序》由于镌刻的刻工对王羲之原字已经进行了修缮,使得王羲之的字比原来的更加完美无瑕;但从整体上看反不如《兰亭序》的原作具有神采。就像有人集了王羲之的字来作对联的字帖,虽然从单个字来看一个个显得完美无缺,但却失去了整体的神韵和意趣。

 

    这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一幅作品中看起来不够完满的用笔和结体,恰恰是一幅完整作品必要的组成部分。好的作品就像一首诗、一个人,好的诗歌必然有主次明暗,活生生的人必然有喜哀抑扬。处处皆出彩则无以显示其精彩,时时都放纵则不见其放纵。正如人之有缺点,书法作品有合理的“缺点”,会使作品更加生动可爱。可以说,书法之所以为艺术,并不是要表现每个字写得天衣无缝,而是要依靠作品的意趣来打动人,一些看似“缺点”的东西与那些精彩的东西同时存在着,同时发挥着作用。仔细想来,只要我们是想表达人的真实的情感和意趣,这不完美实在是无法避免的。因为这些看似不完美的东西恰恰就是作者此时此境下其意趣真实的表现,一旦其为了单个字的“完美表现”,去破坏了作者的真实意趣之表达,那就已经离开书法艺术了。真实的情况是,作者在表达当时的意趣的时候,一定会有非常精彩的部分,也会有平庸的部分,甚至有“拙劣”的部分,如果从中抽离了这些“平庸”和“拙劣”部分,也就破坏了创作者的全体表达,因此也就不会有精彩之全体。为什么说王羲之后来多次书写都写不出《兰亭序》这么好的字来呢?这就是当时情景之所致的神来之笔,这些精彩绝伦的书写恰恰是以另外一些失败的笔画所付出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看赵书《兰亭》之个个字都完美却不及王书《兰亭序》之可爱而有魅力,就可以明白这个道理了。

 

    我们自己也常常有这样的体会:在创作中,有时会因为处于极佳状态而兴奋,可又因为这兴奋使书写过急而忙中出错,导致我们会因为一件佳作被损坏而懊恼。其实一件作品的好坏是要看全局的,白玉微瑕并不妨碍对作品的整体审美;而那些特别精彩的作品虽然也包含一些瑕疵,却实在是不可多得的啊。(文/朱飞军)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