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的书法之道

出处:东快网  发布时间:2015-07-16 15:52:36  

    在不久前结束的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评审中,我省以6人的获奖人数和26.1%的优秀率斩获全国第一的佳绩。这是继去年全国第五届兰亭奖之后我省书法所创造的又一佳绩,也是我省书法历史上取得的最好成绩。
    借此机缘,记者采访了著名书法家、省书协主席陈奋武。提起陈奋武,最为人所知的便是福州“西湖公园”这四个魏体烫金大字的横匾,这便是他二十多年前的代表作品。他还应邀为泰山、黄山、武夷山、黄帝陵、黄鹤楼、黄河碑林和桂林、北戴河等名胜古迹书写碑铭。各地的亭台楼阁、名山大川、寺庵庙观都能常常见到他的题匾题词。
    陈奋武说,在我省泉州、漳州等地,已形成了浓厚的研习书法的氛围,此前我省书法在全国一直处于中上游的行列,此次我省在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览中取得的佳绩,表明我省书法实力在此基础上又有了进一步提升。

    自幼受父亲启蒙,学书循唐楷,溯秦汉
    年届七旬的陈奋武依然保持读书和写字的习惯。平日里若无事务性的工作和交际,他每天花在读书和写字上的时间多达十来个小时,除了吃饭睡觉,一天的时间基本都在写字台前度过。记者用“刻苦”来形容他时,他说算不上刻苦,读书与写字已成了习惯性的行为,有兴趣就不苦。
    身为德高望重的书法家,陈奋武依然不改平易近人的个性,他性格幽默风趣,谈话中或调侃或自嘲,气氛也因此活跃不少。他爱写“海纳百川”这四个大字,除了与他大度的性格有关,或许也与他的出生经历有关。
    1941年,陈奋武出生于福州琅岐岛的一个书香门第,他爱写字,从小受到家庭的熏陶。他的父亲陈起炳是位私塾先生,博学多才,在他的指导下。父亲从小就要求陈奋武要把字写好,这是陈奋武最早的书法启蒙。幼年时期的陈奋武就开始学书习字,识读门联上的诗句。
    父亲的为人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陈奋武。逢年过节,他的父亲都要书写新楹联,但其中有两副对联的内容从不更换,一副是“布衣得暖皆为福,草舍安居即是春”;另一副是“欲无后悔需修己,各有前因莫羡人”,以此作为教诲陈奋武为人的准则。
    “小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书法,只是喜欢写字,是一种兴趣,还没提高到理论的高度。”陈奋武自幼养成书画篆刻的爱好,学书循唐楷,溯秦汉,于六朝碑碣领悟尤深。擅多种书体,所作运笔瘦劲洒脱,于飘逸中见持重,变化中求统一。
    从曾经学习书法的孩童,到如今德高望重的书法艺术家,七十多年的光阴,对陈奋武而言,是艺术道路上“上下而求索”的一场跋涉。


    书画并举,书法与绘画的灵感互相渗透
    1960年,陈奋武考入福建艺术学院(现为福建艺术职业学院)舞台美术设计专业。他的国画老师正是著名的国画家陈子奋,师出名门,让陈奋武受益匪浅。毕业后,陈奋武先后在文化系统担任美术设计、文学编辑、编剧等工作。
    陈奋武专业学画,但并没有放弃书法,他风趣地称之为“不务正业”。如今,身为福建省书协主席,书法又成了他正儿八经的专业。陈奋武在书法艺术上的突出成就,使得他在美术、篆刻方面的成就被书法的盛名所掩盖。
    尽管书与画是不同的艺术门类,但我国自古有书画同源的书法。陈奋武说,汉字自甲骨文而始,最早的象形文字并没有具体的笔画。“写个马字,先民不知道马字怎么写,他们就画一个字,非常像马;写个鸟字,也非常像鸟。所以说书画同源,同一个母胎出来的。”
    陈奋武说,书画界对“书画同源”的认识经历了三个阶段的演变。“最早讲‘书画同源,异曲同工’;后来讲‘书画同源,各尽其妙’,在审美过程中,字比画来得更抽象,不那么具体;现在逐渐把专业细化,提出‘书画同源,分道扬镳’,各走各的路,发挥各自的特点,这是最终的目的。”
    陈奋武精通书画,在进行书法与绘画过程中,两者的创作灵感互为渗透,互相启发。
    “技法上,字主要靠线条组成,无所谓明暗效果、色彩等等。线条的力度,美感的程度,在画上都可以体现,特别是中国画。”陈奋武说,字与画的亲缘,体现在中国画中,两者皆用毛笔创作,毛笔的线条效果,线条给人的一种美感,在字与画中都能得到应用。“比如画竹子,笔杆一笔出去,如果书法基础好,就画得比较有味道。书法功力不深的人,这线条就缺乏美感。”


    临帖需形意兼得,不可不似,又不可太似
    作为我省德艺双馨的著名书法家,陈奋武的书法艺术风格鲜明,出类拔萃。书法如何写出“个性”?陈奋武说,这是一个功到自然成的过程。
    “需要不断地写,写多了就熟悉了,熟悉它以后再去研究内在的,更深层的学问。”陈奋武将学书法与学画做类比。学画从基础的素描开始学起。素者单也,用单色画出来的都称素描,现在广义上所讲的素描就是铅笔画。素描作为学画的基础,基础打好之后,再去画其他东西,就比较容易。而写字,则是从楷书入手。
    “写字人要读帖,要看很多人写的字帖,前人已经有的东西,我们不需要再去重新发明。万变不离其宗,我们所从事的行业是很传统的,我们的做法也很传统。”陈奋武认为,前人已经有非常优良的传统、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些宝贵的经验“直接拿来”即可。“我们现在学传统的东西,就是去拿,在拿的过程中进行理解。”
    提到书法的个性,陈奋武说,学书法者临摹古帖时,不可不似,又不可太似。在临帖过程中,还讲究意和形之间的关系。“临摹,有两层解读,一种叫临,一种叫摹。临,易得其意而失其形,容易领会内在的东西,但是原来的形象不容易搞准。摹,易得其形而失其意,就像把透明纸放在字帖上面拷贝下来,精确度有了,但没有生命力了。”为了形意兼得,他强调要临摹并举。
    历史上书法大家的传世之作,多是书写自己创作的诗词歌赋。陈奋武说,书法要成“家”,还需修炼字外功。“字外功当中,文学是非常重要的部分。搞艺术的人,如果文学修养比较低,对艺术的理解就会肤浅,一旦停留在肤浅的程度,艺术就无法深入。”陈奋武说,文学能提高人们对所有艺术门类的认识,理解和创作的指导,提高基本素养至关重要。
    在陈奋武看来,书法家的字外功还包括个人的品性品德。在后辈们眼中,陈奋武就是一位刻苦严谨,乐观执著,胸襟开阔的艺术家。1985年,陈奋武与一些有识之士促成了福建书法家协会的成立,他不断地帮助鼓励新人,让福建省书坛根深叶茂,百花齐放。


    身为书法界的领头人,陈奋武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投入繁荣八闽书法的事业上,积极发现和扶持新人,在组织书法创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为繁荣福建省书法艺术而努力。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在他的领导下,成绩斐然。作者无阙(省书协供稿)摄影/田成海

    人物


    陈奋武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福建省书协主席,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品多次入选全国性重大书法展览及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著名书画家作品展”,曾经多次出访日本、东南亚、美国等国家与地区进行文化艺术交流,作品为国内外博物馆、展览馆、名胜处收藏或被碑刻。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