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游刃方寸 熔铸古今:谈书画篆刻家张大钧的篆刻艺术

出处:本网原创  发布时间:2015-05-11 16:11:56  

    篆刻之所以称为艺术,是因为那小小一颖印章,蕴含无限,作者尽可勒笔驰刀, 游刃回旋,把他的满腹经纶, 一腔情愫, 都倾泻在方寸之间。作品或雄浑、或奇肆、或温雅、或优美, 给观赏者以美的无穷享受。

 

    张大钧从小迷上了这一门艺术,十四五岁时就舞弄刻刀,后经人引荐,求教于谢义耕先生,得授篆法,从此步出迷津,研习揣摩,渐有所得。一九六三年他考入福建师大艺术系,攻习中西绘画。功课之余,别有用心,终于以金石书法脱颖而出,在历届学生中走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艺术道路。

 

    张大钧治印,法度谨严。他对古玺封泥、两汉铜印,尤为倾心,又从明清浙、皖诸派及近代吴昌硕、齐白石、邓散木诸名家作品中,采掇精华,形成自己古茂醇厚的风格。周秦古玺,不少刀法峭利,章法奇险之作,这倒不是因雕工刻意造险,恰恰相反,是当时印章唯求实用,于是不加雕饰,随意而作,便有了鬼斧神工的天然效果。其时印章或作封泥,或作佩饰, 或作标记。如传世朱文巨玺“ 日庚都莘车马” ,六字布局奇倔,疏密悬殊,用刀泼辣自由,笔画断连随意,整个印章有“ 大朴不堆” 之韵致,其实这个印章是用来烙马用的。至汉代,印章才渐有艺术追求。汉人凿印,天真自然,苍朴雄健,与古玺意蕴一脉相承。而唐宋以后、藻饰风盛,以九叠篆法入印,繁锁纤巧, 又渐失去了汉魏铸凿的挺拔风度。张大钧紧追秦汉印章风范,多少年来熔金百炼,终于斐然有成。

 

     当然,任何一个有见地的艺术家,都不会泥古不化, 从一而终。张大钧深知,书法、绘画和篆刻, 源理同宗。近代不少书画大家如吴昌硕、齐白石, 不也都是独树一帜的篆刻家么?鲁迅先生在《<蜕龛印存》序》中说: “ 饰文字为观美,虽华夏所独,而其理极通于绘事 。”而篆刻和书法的关系,更是显而易见。多少年来, 张大钧潜心秦刻石鼓文、泰山金刚经,从中悟得古拙雄厚的金石韵味,用于印事,其花鸟师承宋省予先生, 运笔劲健挺秀。书画功夫养荣篆刻, 使张大钧的作品别具一格。扬启舆教授曾对他作品有过评价: “ 经营方寸,章法产道,每奏刀必求虚实、疏密、阴阳、动静之对比和谐”,“ 因擅行草,故运刀若中锋行笔,凝重苍韵,使具平中寓奇,火气退尽之美。”这个评价, 正说明了作者的书画涵养对篆刻的升华作用。杨启舆教授还认为:“ 当今印坛, 有锐意求新者, 翩翩多姿, 有宗法传统者,醇厚古茂, 大钧治印兼取二者。” 的确, 能够博采众长、熔铸古今,正是艺术家保持生命活力的根本所在。

 

     张大钧现为福建省电化教育馆的美术编辑, 获得了高级教师职称。近年来, 他的篆刻作品不断参展、发表,并多次作为政府部门的礼品赠送国际友人, 得到广泛的好评。在《首届全国教师书法、绘画、摄影展览》和《全国首届现代篆刻艺术大展赛》中, 他的作品连续获奖。这些荣誉, 更促使他矢志追求篆刻艺术的更高境界和技艺。“ 锲而不舍” 加上“ 精诚所至,张大钧手下的金石, 必将更加放出异采。

 
1 9 8 9 年9 月15 日于也止斋
从容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