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书法的审美与感觉

出处:美术报  发布时间:2015-04-29 11:02:16  

    书法的审美能力就是眼力的高低,尤其是行草书,如果没有活跃的感官世界,审美能力的解放,一个书家即便有再高深的文化修养、丰富的情感,对书写将一筹莫展,书写出来的作品也未必是生动的,因为他笔墨之下的世界可能缺少点画之间那种动人的形质、空间周旋了无情趣、笔触游走的地方了无生机,而显得书写的单调、枯燥。

    好的书法作品,往往能让我们感受到,书法家的眼睛是亮着的,甚至耳朵也是倾听的状态,触觉也是鲜活的,所以,我们能在他们的作品中,看到笔迹与心迹一一有秩地开放,听得到不同的笔与不同的纸,簌簌有声地书写,甚至与水量多少在纸面掠过时的细腻的声音,用笔的轻重如拂过敏感的肌肤。所有这些都可以让人洞察到书法家心声的呢喃。在古人的信札里,最能轻易地寻觅到这些消息,现在的书法作品为何单调?我想,很大的原因是书家对经典世界、审美感觉世界越来越没有兴趣,他们或着眼于一点一画具体的实证的技术手段,或着眼于一个大而空的形式拼接,却忽略了书法世界的另一种丰富性——那些种种连心的感觉世界。如果书写仅仅只是规规矩矩的用笔法则,或经典文本的复制性的技术手法,耳朵里了无古人的书写声音、眼睛里了无古人鲜活的笔触感,不正是心灵世界日渐贫乏的象征么?

    当代的书法家除了这种心灵的贫乏,审美感觉的枯竭同样值得警惕。在我眼里唐人的书法为何要比晋人的书法更为生动?晋人书法在一板一眼的风规里,表现的是书法总体的一种境界,没有更细腻、更丰富的书写表情。唐人的书法有更为开放的书写感觉,激昂的、宁静的、淡定的,他们更注重书写的感觉,同时也给书法带来丰富的感官联想。可观公孙大娘舞剑,观夏云奇峰,观惊蛇入草都可一一化作书写的表达。

   如果一个书法家根本无法进入书写感觉的调控之中,感觉的迟钝或者错位,常常让书写变得枯燥,有些是笔墨运动而已,有些重复经典技术而已,总是缺乏感人的力量。书法创作最重要的是有一股鲜活的感觉充盈到你的笔端,不同的笔致正是经由对感觉的捕捉来完成的。个别中青年精英书法家,不约而同地盯上唐代书法的经典,作为调度书写感觉的切入口,活跃书写已麻木的定向审美,都取得了令人惊喜的成果。

    绝大部分的当代书法作者一直跟着潮流和市场走,走了30多年,到今天,我们不得不重新反思,寻找一条新的出路,问题也许还要回到一些基本问题上来,比如,感觉的活跃,感官的解放,对于恢复一个生动的书法创作来说,就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以用笔为核心的观点,大多重视书写点画的形质与书写的技术为着眼点,但书法家的内心波澜与点画之间有何关联,如何表达?书法家的情感与审美是否丰富生动,书法语言是否得到相应的表达?这就要求一个书法家要有敏锐的审美体验和细腻的书法语言感觉。点画的形质才能被书法家感觉所浸透,形质要和内心相联,书写才能不做书法的奴隶,而成为生命富有想象力的演出。

    当书法家内心需要表达的时候,成熟的书法家会将平时积累的书法语言不经意地调动起来,同时让活跃的手感不断地把控不同性格的笔与纸。他们知道内心与书写的状态中鲜活不改的感觉之间调度,比什么都重要。所以古人,对书写的心态与环境的要求,对笔墨的要求,其实就是对书写感觉的要求。《书谱》曰:“导之则泉注,顿之则山安;纤纤乎似初月之出天涯,落落乎犹众星之列河汉;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信可谓智巧兼优,心手双畅,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各种感官的参与,一个书法家的感觉的开放,不同的笔调起伏聚集笔端。书写中的“五乖五合”,就是对书写的条件与环境的具体要求。

    书法家一旦亮着眼看、细心体验之后,他就会从个人的感官世界找到非常独特的书写感受,而一个书法家的风格,常常就是通过这样一些独特的个人感受建立起来的。王羲之对笔提按的节奏感觉;颜真卿笔触之感有如屋漏之痕;怀素草书对线条衡定书写的感觉——这些是奇崛的感受,非常独特,但合乎书法家各自不同心理。

    一个书法家的感受,在具体的创作中,它不是来自抽象的观念,不是去重复别人已经有的感受,而是学习用自己的眼睛察看,用自己审美关照,用自己的心灵去体察。优秀的书法家在创作时,要贴着经典写,贴着感觉写,就表明要用经典的感觉来观察世界,经典的审美感受世界。这是书法创作的美学规则,很基本的东西,但是非常考验一个书法家的书写才能。所谓一滴水里可以看到一个大海。有时,一个细节里也可以看到一个书法家的功底。

    因此,重提书写与审美理想的关系,其实是基于对当下书法创作感觉普遍钝化、麻木这一现状的不满。不是说书法家没有精神,而是他往往没能找到好的解析方法,把他的精神充分表达出来;更有些人,盲目崇尚大草、写尺幅大的作品,在细节、点画、结字层面不愿下苦功夫,结果是“以大失小”,基础性的东西没有了,书写成了一种空洞的表演。

    曾有不少书法家与我谈到当代帖学最大的症结在哪里?其实不用我回答,他们用“伪帖学”来表述当下帖学主流的一种情况。那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感觉到“伪”,到底它“伪”在哪里?是不是技术与书写细节的假?从众多的作品看,肯定不是这个问题,其实恰恰相反,从帖学书写的技术与细节看,都有着严格的专业训练和科学实证下的细节分析。也正因为这种实证的技术与细节,使得帖学走向统一,又由于帖学取法的对象都集中在王羲之的行草书上,实证之下帖学的作者只是王羲之的一个“影子”。“伪”主要体现在帖学失去了帖学本有的抒情写意的人文精神,“假”就是指精神的造假,这就是当代帖学内在的病因。也正因为这种假,当代的作品失去了最基本的感动人的力量。

    有感而发,情动于衷本来是一切书法创作的精神起点,现在,却成了稀有的书写品质了。新的假大空的写书,在展厅的、功利的、消费的眼光下,脱离书法本身,甚至与书法没有多大的关系,忽视书法逻辑和情理的书写,正在消费文化的包装下大行其道。强调书写和感官的关系,归结起来,其实就是强调书写的两点常识:一是要合乎经典审美核心的传承,一是要用感官鲜活起个人书写的真实生动。(董水荣 )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