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书教论坛 > 正文

福建古代书法大家:黄慎

出处:书法空间  发布时间:2015-03-26 10:53:40  

 

    黄慎(1678—1772),字恭懋,一字恭寿,号瘿瓢子、东海布衣、七闽老画师等。福建宁化人,终生布衣。雍正间移居扬州。

 

    黄慎出生于一个半耕半读的贫民之家。父亲黄巨生乃一介书生,为谋生路,飘零异乡,客死洞庭。慎自幼在家翻读父书,父亡侍母。因无以为业,年方八九便寄生萧寺,立志学画,以养家糊口,每夜读书习画。年十四五弃举子业,从同里画家上官周学习人物写真、工笔花鸟、山水楼台等法。稍长,即悟“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士当自立成名,岂肯居人后哉”。后偶见怀素真迹,反复揣摩之余,从中受启,遂效仿张长史参公孙大娘舞剑器及观担夫争道之典故,将草书笔法融入人物画线描之中,转入觕角挥洒一路,创立出自己的艺术风格,所写人物多取材历史神话故事、文人士夫生活以及渔民、纤夫、游子、乞丐等下层劳动人民形象。衣纹线条疏放狂纵、变化无方,寥寥数笔以简驭繁、形神兼备、栩栩若生。山水虽取法倪黄,出入仲圭,但笔意纵横、气象雄伟。花鸟作品亦颇具自然之旨趣。上官周见之盛赞其“犹右军之后,有鲁公也”,但是黄慎并未以此满足,而是牢记母亲的谆谆教诲:“儿为是,良非得已。然吾闻此事非熏习诗书,有士夫气韵,一画一技俩耳。”努力追求诗人张钦所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潜心学诗,终令诗画之名大扬,其诗被同乡雷鋐收集编为《蛟湖诗钞》四卷。继而又刻苦攻书,赚得“诗、书、画三绝”之誉,闻名大江南北。读罢万卷书,再行万里路,黄慎为拓眼界,毅然离家出游,涉足豫章吴越等地,以广见识。中年,为了便于卖画,于康熙五十八年(1719),时三十六岁之际携母迁居扬州,交往一时名流,与郑燮、李鱓成为莫逆交,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大受社会欢迎。

 

    在扬州崇尚创新的艺术氛围感染下,黄慎又开始了书法艺术改革的尝试,弃楷作草,舍钟繇而法二王,远师怀素,近尚明人,并将绘画之长透入书法关钮,于传统狂草书体中别开生面,线条续断、机杼巧妙,歇笔存于字体、笔画之中,计白守黑,疏密相间,一泻千里,自然天放,形成个性鲜明、独标一格的狂草,以崭新的艺术面貌轰动了整个扬州书坛。由此跻身文人画家之列,成为清季艺术巨子,墨迹人多重金争购,一时成拱壁宝藏。譬如《桃花源书画合璧》手卷,作为其晚年精品之一,即曾经多位名家辗转收藏,最终成为国家馆藏的宝贵财富。

 

 

 

 

 

 

 

 

 

 

共有2条信息1/2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