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子
书法,这种过去与中国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技能、知识,抑或是文化,现在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有人说,这是科技进步使然,没有办法,不能逆转,书法终将被机器取代。
就像上世纪70年代一样,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学者都恐惧,教师会被越来越智能化的机器取代,但是近50年过去了,人们反而更加清楚、更加理性地意识到:现代技术、智能机器不是能取代一切的,尤其是在精神、文化、教育、艺术、哲学、美学等领域,它们只能是辅助或帮手,如果在这些技术或机器的覆盖之外,人类再没有其他的优势与长项,则人类在精神与文化方面的存在就已经没有价值了。也就是说,从古至今、从中到外,技术与机器都在不断地发展或改善,但是总有一些与人的精神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能力或文化,不应被取代或覆盖,依然有其特有的价值。
在中国,甚至在东亚,书法(日称“书道”,韩称“书艺”,虽各有侧重,但本体是一致的)就是这样一种知识、技能或文化。即便是在国际化、西化、美国化方面一直走在中国前面,并念念不忘“去中国化”的日本与韩国,却一直对汉字及书法情有独钟、不离不弃,明显地说明在日韩等国看来,书法并非可以丢弃的古董,依然有其存在与使用的重要价值。对比在上世纪50年代被迫把文字拉丁化的越南,人们已经尝到了历史断裂、文化变异、教育困惑、自我迷失的苦果,受到的破坏是深层的,伤害的后遗症是巨大的。
一
也有人说,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一切都被挤压得没有时间或空间,而体现优哉游哉传统文化的书法,不适应快节奏生活,必然要被新玩意取代、被时代淘汰。殊不知,毛笔的书写速度并不是问题,元代学者、著名书家赵孟頫一天能书写万余字,明清科举考试时,许多举子一天(上、下午)在考棚内书写的毛笔字也可达6000-7000字,与今人写钢笔字、圆珠笔字的较快速度相差无几。又有人说,毛笔用起来不方便、很容易弄脏环境,似乎不能也不必要继续使用。但是,对此一些国家、地区、人士做了大量有益的尝试,在毛笔、墨汁和纸张的改造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创新探索,新产品层出不穷,质量不断提升,吸引了大量的书法家、艺术家等争相购买、大量使用。相比较而言,如果对自己的文化、传统一而再再而三地轻言放弃,在意识深层体现出来的就是民族自信的极大缺失,在自我文化认知方面的可怜与无知。大多数人都知道在倒洗澡水时,不要把洗盆里的孩子也一起倒掉。而我们现在往往倒掉的正是孩子,留下的却是已经肮脏的洗澡水。只有对自己历史、文化、精神生命不负责任的人群,才会屡屡做出这类草率愚蠢的选择,轻易放弃或丧失属于自身传统优势的创新资源。
相比较而言,在现代的生活状态下,毛笔作为日常实用工具已经被钢笔、圆珠笔、电脑键盘等所取代,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但是,作为艺术、文化、精神生活的载体,书法的重要作用与价值是不容忽视的。这不仅是因为中国的书法源远流长,与中国的文明历史互为表里,与中国人各方面的生活、工作息息相关,更因为它与中国人习惯的思维与感受方式十分契合,是经过数千年积淀和提纯的文化表现与交流形式。
记得前些年,许多来华的外国人都把京剧脸谱当做中国文化的象征,但很快,他们就感受到,更能反映和代表中国文化传统精神的是中国的书法。通过学写中国字、感受中国书法的丰富内涵,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意识到,中国的书法绝不仅仅是书写技法,也不仅仅是艺术表现形式,而是中国数千年文明、历史、智慧、情感、创造力、生活方式的浓缩体现。
因此,在中国当下和未来的发展中,我们要下大气力充实和完善国人的文化素养,振奋国人的精神,激活我们连接历史、连接世界、连接心灵的内在动力。而在这方面,书法及其教育的作用是无形的、潜移默化,也是可以影响久远和深入人心的。
不可否认,近十多年来,在中国的书法界出现过许多乱象,权钱的交易与渗透使得书法被异化和污染,优秀纯正的书法文化被极大地扭曲。对此,我们必须做大量艰苦的正本清源、把握本质等重要的工作。但是,只要我们有正确的认识和信心,就一定会使中国渊源流长的书法文化继续造福于国人和世界,成为培养强健、向上、博学、智慧、高雅、正直、笃行、弘道、不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优秀国民的重要支撑。
二
应该指出,在此所说的“书法”,绝不仅仅是书写漂亮文字的技法,而是有非常丰富和深刻的内涵的,能书写漂亮的文字仅仅是书法或书法教育的一种比较直接或表面化的效果。具体言之,窄化的“书法”概念所包含的仅是中国传统“书学”体系中的一部分主要内容;宽泛的概念还会包括书道、书品、书家、书学等更为深层与系统的丰富内涵。笔者在近30年的书法学习与书学研究的过程中,一直都在关注“中国书道”的问题,也粗浅地考察过中日在“书道”方面的渊源关系。得出的结论是:书法与中国的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各类传统文化领域一样,都是在中国的传统哲学统领和指导下健康发展的。所以,不仅体现中国哲学最高境界、智慧最充分表达的“道”必然会影响书法发展,在中国的历代书法典籍中,从汉代至民国,著名的书家和学者都一直在使用“书道”(或“书之道”、“学书之道”、“书学小道”、“雅道”、“墨道”、“笔墨之道”等,在中国历史上,从现在可见的历史文献中,谈论“书道”的文章代代都有、名篇辈出。参见拙著《中国书道》,华文出版社2012年版)。以书法的概念统领书学,仅是上世纪50年代以后的变化。一方面,是近代以来,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忽视了作为民族精神支柱的文化本身的价值。另一方面,经过历次社会动荡和文化运动,中国自己的优秀传统在不断退却,就连1957年出版的权威工具书《词源》,亦未收“书道”的词条。以致有日本的学者这样说,中国人讲究书法,关注书写的技法;讲究书道,关注书写和欣赏过程的体验。
而真实的历史是,“书道”并非日本所独创或特有,是中国书学或书法之中最重要的内容和精华。如果我们果如日本学者所认为的,只重书写的技法,则我们书学的优良传统、重要基因和智慧积淀就会遗忘和丢弃。
根据中国自成体系的“道”的哲学方法,书法也是可以与天地万物、人间万事相互借鉴和参验的,其中的关系与规律有诸多的相通之处。比如,阴阳、动静、虚实、曲直、内外、表里、雅俗、破立、自然和内心、娴熟与朴拙、规范与出新等的平衡关系,都可以由“道”所揭示的规律来指导和统领,并构成宽容、多元、互补、共荣的和谐世界。根据这一文化体系,世间万物都可以滋养书法,而书法也可以反哺社会的方方面面。小到教育孩童写规范的文字,做正直的国民;大到可以书道体现治国安邦之道,影响世态民心,其作用和功效不可限量。
由此可见,一种在历史上流传久远的文化传统,其价值远不止日常实用方面的直接功用,而更需看重其对社会、对国人内心情感体验的重要影响。比如,练弓道,其在历史上长期体现的、实用的尚武价值已经消退,而练习者从中获益的则是在修炼内心、强化意志、保持定力、感悟世事、修德益智等方面的体会。而书道的作用和价值要远远超越弓道、香道、剑道、花道、柔道等,并能在上述诸道之中产生多方面的重要影响。如果认识不到书法的重要价值,只追求将字写得漂亮,则书法不过是“雕虫小技”;而要明确书法的重要功能和直指人心的价值,则会使其有“治大国若烹小鲜”的奇特功用。
中国人的自信、自立、自觉、自强应首先源于自知。不知道自己文化历史的价值,不传承前人用数千年历史鉴别的优秀遗产,作为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将不复存在,也不可能真正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西方的现代文明是在欧洲“文艺复兴”的基础上向前迈进的,就在19-20世纪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欧美学者都在做着回归传统、保卫古典教育的积极努力,提醒人类珍惜文明历史留下的诸多永恒要素和宝贵财富,并为人类新的发展积蓄了更大的精神文化能源。
三
书法教育可以从写字开始,但绝不能囿于书写技巧,而是要由此出发学习和感受博大精深的祖国文化,提升国民的精神和文化素养。在世界一体化同时又多元化的今天,各个民族国家的“本元”文化,是其生存发展的精神依托,凡是丧失本元的国家或民族,其发展也都会是表面化和难持久的。
在中国的社会中和学校里传承书法等优秀的传统文化,应该是我们最重要的本职工作,不充分地知己,也很难客观、科学地知彼。这对于中国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进行书法教育,学校虽然是主渠道,但仅靠学校可能挤出的有限时间来开展,其效果的微弱也是可想而知的。与全社会热衷的、倒向西方价值取向的热衷、兴奋状态相比,仅靠几堂课的作用就想达到提升国民书法素养、文化素养的基本目标是不切实际的。
在古今中外,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弘扬,都是要靠学校、家庭和社会的通力合作的。缺少了家庭的支撑、社会的倡导,学校教育是孤掌难鸣的。作为相对单纯的学校教育,其优势是在讲述学理、训练基本技法、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等方面,但要产生真实和长远的效果,必须要赢得家庭与社会的配合。而在社会与家庭配合的过程中,学校教育的引领与主导作用才会不断放大,形成健康、正向、积极、优秀的社会风气。
近几十年来,中国的学校教育过多地关注了物质和技术层面的支撑问题,却在本土文化的传承方面走着“沙漠化”的道路。我们热衷于“换笔”,不断地引进和消费新技术,却全然不深入关注学校传承的内容及其精神价值。
记得在上世纪70年代我在中学做教师时,学校的文史政老师,甚至美术、地理、物理、数学等科的老师,都能写很好的毛笔、钢笔、粉笔书法,在师范学校中,书法是各科教师的基本功,文、史、美术等科的教师都能胜任书法教学,并不需要单独的书法教师。而在今天的中小学中,即便是文史教师,也很难胜任书法教学,其传统文化的素养确实令人担忧。在这样的学校氛围中,学习中国的书法或传统文化,很难激发学生的兴趣,以致越来越多的中小学生,英语比中文说得好、认得多,了解欧美比了解中国更充分和深入了。难道事已至此还不足以让我们产生危机感,认识我们的教育、我们的文化、我们的发展方式存在严重的问题吗?
纵观人类的历史,最大的危机和最深层的风险,并不是GDP飙升的速度减缓,而是人们的文化认同出现问题、内在精神缺少支撑。当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书写与感受的方式受到挑战或被取代的时候,安全将受到最严重的挑战。而当一名中国人走向世界时的,他(她)对世界的了解并不足以引发别人的尊重,而对自身文化的了解和爱戴足以使其获得尊严。这就是为什么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本土化、民族化、多元化的价值会重新得到重视的主要原因。
对于中国的学校教育而言,书法作为开端或切入点远比写字、识字更有价值,更具文化传承的拓展潜力,中国文化的复兴和发展就寄希望于我们当下学校对书法教育的思考和实践。
笔者相信,如果中国当下的学校教育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从基础做起、从书法教育做起,从中国人学习的特点和传统出发,在教育质量和文化建设等方面,都会超越教育的世界水平。
在中国刚刚进入近代、引进西方学制和文化的时候,西方人已经意识到他们的学校教育存在着许多难以克服的弊病,如一刀切、机械化、标准化、忽略个性差异、迷信科学和数字等。而中国的学者,如胡适等人也曾经呼吁和建议,要用中西教育结合的方式,克服西学的弱点,探索具有中国特点和世界意义的新教育。而在今天,如果我们不仅有了相应的意识和智慧,还能去锐意探索和实践。则受益的不仅是学校和学生,更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长远发展,对世界教育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大有裨益的。
总之,任何有意义的教育和文化方面的探索,都不是孤立和简单的,既要把握其本质特点和内在规律,也要赢得全社会的充分理解与支持,宣传其应有和潜在的影响和社会价值。书法即便是小道,书法教育即便是某一方面的教育,其功用和潜力也是不可限量,需要不断探索和认识的。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