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便面又称泡面、速食面、即食面,南方一般称为碗面,香港则称之为公仔面。是一种通过把面条蒸煮、油炸等手段,让面条形状固定,食用前以开水冲泡,在短时间内便可食用的即食品。虽然现代研究表明长期食用方便面对身体有危害,但不可否认它给人带来的便捷。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方便面是1958年日本人安藤百福发明的,不过,最早制作方便面的,其实是清嘉庆年间的扬州知府伊秉绶。历来文人多擅飨事,苏轼、李渔、袁枚乃至近代的汪曾祺都是此中代表性人物。文人与吃的关系,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文人因美食而沉醉,而美食又在文人的笔下变得浪漫。当惯于“琴棋书画诗酒茶”的文人墨客放下身段,主动走向“柴米油盐酱醋茶”并引以为豪的时候,不仅仅是一种打破阶级壁垒的观念转变,更是一种民俗文化从社会底层走向庙堂之高的伟大胜利。
伊秉绶知惠州、扬州两府,均有德惠政声,为清一代名吏,但他从不以功自居。他生活上清廉耿介、平居端朴,“每食必具蔬”,并以此“藉以清吾心耳”。作为乾嘉时期颇有文名的伊秉绶,其最为外人称道的自然是他的书法绘画与诗文,然他亦没有摆脱文人的“小资情调”——专注美食。
据传,伊秉绶任扬州知府时,一次回乡为母做寿,五邻四舍、远亲近朋闻讯纷纷前来祝贺。按当地风俗,祝寿者必须人尽一碗长寿面。寿宴开始,眼看客人已坐满厅堂,而长寿面还没有下锅,这可急坏了伊家掌厨大师傅,几口锅蒸的蒸、炒的炒,不得空闲。有一口锅里盛了一大锅油,本是炸鱼用的,大师傅慌忙中不及细看,就把面倒了下去。眼看面条在油锅里翻滚,厨师发觉为时已晚,只好将错就错,任其在油锅里炸熟,然后捞起沥干,再加入佐料、高汤,匆匆端出以应付客人。谁知客人们一吃,个个赞不绝口。伊秉绶也非常喜欢,见此情形格外高兴,于是重赏厨师。
一日,伊秉绶宴请好友岭南才子宋湘。后者吃过伊府的面条,觉得美味无比,不禁问道:“墨卿兄,如此美食,小弟从未品尝过,请问此面叫甚名字,如何烹饪?”秉绶遂唤来厨师为其解答,之后又说:“如此美味,竟无芳名。”宋湘当即建议:“叫‘伊府面’何如?”伊秉绶深表赞同。伊秉绶常与朋友秉烛夜谈,夜深人静,主人吩咐上夜宵,一碗“伊府面”,几碟家乡腊味或卤料,温上一壶老酒,宾主围坐一起边吃边谈,十分惬意。
另一种说法是伊秉绶因怜悯厨师辛劳,就让厨师将面粉和鸡蛋液混合调匀,然后擀切成条状,先放到水中煮至八成熟,捞起来沥干,再放至锅中油炸,然后放入瓷罐中储藏。食用的时候将油炸面取出,用开水冲泡即能食用。这种做法就与现在的方便面加工工艺十分相似了。对于这样的说法,在一些书籍中有所记载。民国初期洪为法的《扬州续梦·扬州面点》中说:“在昔伊秉绶曾任扬州知府,伊府面即其所创。”此外,赵珩的《老饕漫话·闲话伊府面》、唐鲁孙的《说东道西·扬州炒饭伊府面》、朱振藩的《食林外史·从扬州炒饭到伊府面》等文章,都对这一传说有记载。
小时候常见到商店卖的“三鲜伊面”、“牛肉伊面”,但至于为何叫“伊面”而不直接叫“三鲜面”、“牛肉面”,着实让我疑惑了好久。至今我国很多地方还将方便面叫做扬州面、伊面,这自然是和伊秉绶有关系的。当然,方便面的红火还是在日本人安藤百福大力推广之后。至于到底是谁发明了方便面,我们不好太过于肯定,毕竟在清代的时候没有专利认证与商标注册之说。(止斋)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