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书法不是练出来的,是养出来的”

出处:新浪新闻  发布时间:2017-06-15 21:14:57  

篆书条幅《韦应物答李翰》。


  蔡显良 暨南大学艺术学院党总支书记、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1969年生于江苏,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师从著名书法家黄惇先生,并问学于曹宝麟先生。


  蔡显良作品行草横幅周昂《西城道中》,138 34厘米。

  我觉得,书法、绘画都要有“工匠精神”。首先要勤奋地去学技术,其次要灵活自如地运用技术,没有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很难摸到艺术的边。

  所以说要想成为书法“大匠”,必须要有“工匠精神”,要经历刻苦磨炼才行,因此我觉得“匠”字更多是体现在这一方面:勤奋和刻苦。——蔡显良

  学习书法能自然把人带入传统文化大门

  匠周刊:我们国家现在也在提倡“书法进学堂”,您怎么看?

  蔡显良:这个非常重要,尤其是对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娃娃抓起,是最直接的,对未来最有利的举措。如果不主动去从娃娃抓起,在一段时间内,建立在汉文字基础上的传统文化,都会产生传承的危机。从书法抓起,也是由点及面,书写汉字,也可以让孩子对汉字产生感情,在这个基础上去阅读古代典籍,认识传统文化。

  其实书法更重要的是,体现了中国人最基本的审美,并与古代哲学相勾连,最能体现中国古代哲学与美学的传统艺术,比如它的刚柔、虚实、黑白、长短、粗细、浓淡等变化,既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亦在最简约的层面上与古代哲学的观点相一致。从学习书法中认识汉字,更能够认知中国古代哲学,进一步深入到中国文化的内涵之中,在青少年内心中种下民族文化的种子,使得民族精神在未来得到弘扬。

  匠周刊:但是现在中小学的书法老师大多是其他科目的老师兼任,水平未见得高。您有什么建议?

  蔡显良:这需要时间。现在不光是在综合类院校,即便在一些艺术类的院校对书法的重视都不够,大学里书法课是有的,但没有能够满足所有在校生的需求,还是需要时间去扭转这个局面。如果说书法能够顺利进入中小学课堂,其实减轻了大学书法课的责任,这样学生到了大学,就可以进行更高层次的教学,有需求的大学生,甚至可以往专业方面去发展。大学教育进入精英教育的阶段,不能要求所有人都来学书法。

  书法是终身的艺术,什么时候学都不迟

  匠周刊:您每天都在什么时间练字?

  蔡显良:没有固定的时间,但几乎每天都写字。既然是从事这一专业,就必须要两条腿走路,在技法上探索,在学术上也要研究,这样才能够教书育人。应该说现在写字已经融入自己的生活,是生活的一部分,不把它当成负担或者功课,就是自己喜欢。

  我觉得在正常的书写过程中,会探索到比较好玩的、新鲜的东西,自己也会有一些心得,融入到创作当中。所以我这些年的书法创作,也是不断地在变化,也是因为经常写、经常摸索造成的。有时候,心情不好的时候写字后会静下来,起到一种愉悦身心的效果。也有在创作的过程中达不到预想的效果,心情也会比较烦躁,但这种情况不是太多。

  匠周刊:说起书法怡情养性,一个成年人学书法对他还有帮助吗?有人说书法一定要从小时候学起。

  蔡显良:只要会写汉字,都具备学习书法的条件,就是怎样去学习专业技能的问题。早一点接触,打下童子功更有利于个人以后的发展。但要说书法必须从小抓起,这个观点显然是不对的。比如说民国时期的吴昌硕,他对外讲自己40岁学写字、50岁学画画,他一样成为了伟大的艺术家。

  我们也办了一个书法高研班,已经四五届了。来的时候,有些学生都没写过字,有些人自己在家里练习过,很多60岁左右的人也来参加……年龄不等,良莠不齐。但在专业学习之下,毕业的时候几乎每个人都已经写得很好,可以拿出去展览。所以说书法是可以终身去学习和提高的艺术,因为它特别具有中国特色。

  匠周刊:您平时除了进行书法创作和教学之外,其他的兴趣爱好可以透露一些吗?

  蔡显良:无论是任何人,艺术家也好,学者也罢,不光是要进行工作,还有很多日常生活。书法已经融入我的生活,除了这个之外,我还经常进行一些运动,散步、打乒乓球和篮球、旅游。再就是约上三五个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并经常会喝一点酒。艺术与酒关系很大,我也是好酒之人。我觉得我是一个热爱生活、从事艺术教学的普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