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海都甲第书院第一课:书法一点一线 都藏着韵律美

出处:闽南网  发布时间:2015-04-28 12:58:39  

    闽南网4月26日讯 “书法是一种造型艺术,一点一线奇妙结合,赋予每个字节奏与韵律。”前晚,52岁的杨秋生老师开启了海都甲第书院第一堂课,与20多名读者和海都小记者分享“漫谈书法与中国文化”。
    杨秋生是泉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泉州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他的妙语连珠令读者们赞叹连连。读者们觉得,这样的课堂很长见识,盼着下次还能来。他们的想法与海都报开创甲第书院的初衷不谋而合。书院正是想整合资源,为名师搭建传播学术与思想的平台,也给学子提供学习经典和技能的机会。
    现在,请随着我们走进第一堂课,看看杨秋生老师如何展现点与线的美妙汉字艺术。

 

    杨老师讲解握笔姿势,小记者们听得很认真

 


    奥妙汉字 千百年趣味演变
    “汉字是书法的母体,汉字的表意特性决定了书写的艺术。”杨老师从汉字的演变讲起,他在纸上写上甲骨文的“日、月、山、川”。他说,最早的汉字是甲骨文,后来演变成金文,再后来有大篆,到了秦朝统一时,把文字统一成小篆。“汉朝出现了汉隶,是汉字的分水岭,分为古文字和今文字。”杨老师介绍,到了南北朝时期,各种书体的演变基本完成,文人追求书写风格成为主流。
    随后,话锋一转,杨老师从汉字演变讲到汉字的奥妙。“安”和“寇”为什么要这样写?杨老师提问后,小记者们争先恐后,却没人猜中。“宝盖头‘宀’表示房子,里面有女子,古代的女子是安静的,所以房子里有女子表示安宁。”杨老师说,“寇”的“元”是人、“攴”是匕首,表示有人拿着刀冲进房子里,所以就是侵略的意思。
    杨老师还提到书法中常出现的异体字。“这个是‘鹅’字,‘鵞’也一样是‘鹅’字。王羲之写的‘鹅’很出名,为了书法的美感,他经常在一篇文章中,写不同的‘鹅’字。”杨老师还举例说,“咏”字可以是口字旁,也可以是“詠”言字旁。

    毛笔是书法关键 点线艺术藏风格
    杨老师告诉读者们,以“点”和“线”构成的书法艺术,“点”是线的浓缩,“线”则是点的延长,因而,中国的书法艺术又被称作线条的艺术。
    “毛笔的使用是书法艺术形成的关键因素。”杨老师说,最初汉字的书写工具是契刀,后来才演变为毛笔。相传,毛笔是秦国大将蒙恬所发明,在野史《古今注》(晋代崔豹撰)中,叙述秦蒙恬始以兔毫竹管为笔。正是毛笔在书写时的徐疾提顿,令一点一线形神各异,从而使笔墨挥洒、黑白交融。
    “宋代有活字印刷术后,汉字书写不再只追求楷书的工整,而是更多追求书写风格。”杨老师以苏轼最著名的书法作品《黄州寒食诗帖》为例。他说,这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当时,苏轼惆怅孤独,书法起伏跌宕,气势奔放,《黄州寒食诗帖》也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历史上,许多书法作品背后有着有趣的故事。”杨老师提到山海关上的“天下第一关”匾额,这是明朝进士萧显所写。挂到城楼后,人们发现“下”字少了一点,萧显便在城楼下团起一块麻布,饱蘸浓墨,飞箭射去,恰好打到“点”的位置上,这一绝招,使“天下第一关”匾额更加声名远播。


    □花絮
   

    70多岁退休教师 当晚从晋江来听课
    前晚7点半,“漫谈书法与中国文化”已经开课,一位满头银发的老人,气喘吁吁跑来听课。老人姓蔡,是位70多岁的退休教师,在小学任教40多年。从十几岁起,他就开始练毛笔字,并沉迷于书法。前晚,听说杨秋生老师在甲第书院开课,他立刻从晋江青阳赶来听课。
    “这样的课真的很好,生动地讲汉字演化和书法的本源,能激发人们对书法的兴趣。”老蔡觉得,杨老师的书法课很生动,下次海都甲第书院开课时,他还会再来。

    □小记者提问


    课堂结束后,杨老师还腾出时间,从握笔、练字、书写习惯等方面,耐心解答小记者的问题:


    通政小学林静文:在学练毛笔字时,要从哪些基本功练起?
    杨秋生:刚开始练毛笔字,要先学好执笔,提笔、握笔这些写毛笔字的基础,执笔至少要练习一个星期。一般人都是从“颜柳欧”三体中入门,当然,我建议还是从更容易入门的“颜体”开始练。


    丰泽二实小余多:初学毛笔字时,握笔和坐姿是怎样的?
    杨秋生:写毛笔字时,身体一定要坐得笔直,双脚适当伸开,这样的姿势能达到修身养性的作用。如果写字时坐得歪歪扭扭,时间久了对身体很不好。

    泉州市实验小学林思晗:刚学书法时,是到书法班找老师培训,还是自己在家里练习更好呢?是从大楷练起,还是小楷呢?
    杨秋生:学书法,入门是关键,不要养成不良的习惯。所以,如果家里有人懂书法,也可以在家里练习。但是,如果家里没有人教,我建议还是找书法老师培训,避免养成书写的坏习惯。刚开始学书法,我建议小朋友们从中楷开始练习。(海都记者 林继学 黄谨 实习生 吕德灿 文/图)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