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少长咸集惠安论书法

出处:东南快报  发布时间:2015-03-25 10:18:17  

 

 

    3月18日至20日,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与福建省书法家协会联合举办的福建省备战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国展大讲堂”,在福建省惠安县举行。
    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福建省文联顾问、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柯云瀚,福建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陈秀卿、方松峰,省书协副秘书长余端照等出席活动现场。福建各地市60多位

活跃在国内书坛的实力派书法家齐聚惠安,进行书法艺术交流。
    开班式上,中共惠安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蒋向群表示,不到一年的时间在惠安举办了两次看稿,惠安县对此倍感珍惜。前一次是在半年前,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评稿会,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刘文华老师的现场讲解,让学员们学有所成。惠安县也举办了多种多样的展览,接地气、扎根基层,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他特别说到,惠安县的楹联一条街,就是由数位惠安县书法家写下对联后刻在家家户户的门上的。一些习书法者笔丢了好几年又捡了回来,还有在校的孩子、退休的老人都十分活跃,这使得书法风气大好。
    福建省文联顾问、福建省书法家协会主席陈奋武感慨,惠安是千年古县,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在书法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为广大书法家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看稿会能教授给我们很多知识,令人受益匪浅,这对学员的创作有很大帮助,对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也具有深刻影响。
    福建省文联副主席、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柯云瀚表示,此次60多位书法家从八闽大地云聚到惠安,备战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很不容易。各地书协推荐的重点作者,从投稿看代表了福建省较高水平,足以参加全国性大赛,因此这里集结了福建省有实力有热情的书法家。
    他讲到,近十年来,福建书法有了长足的发展。惠安文化厚重,惠安女在美术界也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惠安县创建申报“中国书法之乡”工作的开展,作为为民办实事项目加以推进。
    为进一步推动书法事业健康发展,针对当前书法创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中国书协在全国巡回举办公益“国展大讲堂”活动,旨在传导中国书法文化,倡导投稿作者静下心来搞创作,通过实践,深入传统,挖掘经典,不断提高个人学养和修养。
    之后的“国展大讲堂”,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篆书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丛文俊围绕“书法与传统”这一主题,讲述范本选择、用笔技法、作品审美等内容,指导学员如何选择书体和范本,如何追求个性和格调,如何用书法展示文化魅力,开阔学员的艺术视野,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中国书法家协会创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主任刘文华则为在座书法家的作品当场“把脉”,针对性强,形象生动,具体且直观。


    丛文俊:谈“书法临帖”
    临帖选精择要。读帖从笔法体势、字形篇章,到判断作品的性质功用、考察作者身份,明确它们在书法史上的位置,仿效或借鉴的可行性和角度等,包罗颇广。我觉得,只有看得深入,看得明白,读帖

才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临帖在我而言,有为艺术和为学术两个目的。为艺术重在选择自己喜欢的有代表性的作品,也就是书法史上的经典系列。为学术属于实验性书写,例如二王作品究竟是怎样体现“骨势不及父,而媚趣过之”的?学北碑要弄清楚哪些现象代表或接近书写状态、凿刻如何改造书写原貌、“刻风”的存在及其作品类型和地域差异等。
    临帖要明理得法,金文书法精品佳作层出不穷,而能进入学书者眼界者,不过散盘、中山王三器等寥寥几种而已。是什么原因使学书者的眼界如此狭窄呢?这种情况反映了书坛两种颇具代表性的心态:要么选择破坏性,以丑拙来抒情见性;要么循装饰一路,以极工极饰,迹近描画的形式来表达作者对前

者的逆反。
    简牍帛书的大量问世,以肆意改作和依样画葫芦最为常见。想学好古文学各体书法,就得借重学术研究。面对汉字简牍帛书,如果笼统地以“民间书法”称之,即等于对后代书家及作品和普通人的用字遗迹不能辨别,即学不明白,也讲不清楚。
    总之,临贴不能没有辨别,不能没有学术关怀,要选择经典,也得明了经典之所以被奉为经典的全部意义。我的方法是先求字的内功以备形神,后求字外功取韵益神,形则在乎似与不似之间,内得于心,外异于人。我所警惕的是,写金文太像散盘,写石鼓太像吴昌硕,尤其不能与时尚雷同。所以,我从不使用厚笔涨墨,而以筋骨为本,以变化为用,意从经典,不主故常,追求个性而谨避习气。


    刘文华:“把脉”闽书法家作品
    我常说,书法“可以放意,不能任意”。写草书没有风格,笔法不到位,字形结构是一种自由的状态,它能上吗?肯定不行。
    写草书尽管很潇洒,但是草书是“草”而不“率”,绝对不是不管不顾的状态。中国草书的概念不是一个潦草、潇洒的概念,中国草书的概念是“简约”。
    所以,一些作品中,很多人写草书过于潇洒,一看法度不行,字形不行,结构不行,点画线条不行,起笔、行笔、收笔动作不行,尤其是草书的笔画,那个笔在纸上怎么走?就是带着一种弹性在走,这种弹性出不来,怎么叫草书呢?
    国展重视之处在于:一是取法,二是品格。
    还有一些作品,“附加动作”过多,这就需要把握好节奏,不然字会“垮”“碎”;以及一些特立独行的异体字、别字,带有“炫技”的成分。
    那就会说到“个性”,要命的是,这个“个性”变成什么了?变成一种自己习惯性的手法,或者是工艺化了的动作。为了出一个燕尾,就不惜代价弄一个燕尾出来;为了寻求一种笔画的姿态,就不惜代价地刻画这个笔画的姿态,最后形成一种笔法上的习气,现在很多人把艺术个性变成了一种技术的习气。
    从理论上讲,我个人认为艺术的个性可以说,但是艺术个性不应该是一个人创作时候的参照数,应该是艺术品评中的一个学术术语。
    因此,我认为创作也好,个性也好,不能盲目。
    当然,许多作品中有些字显得稍微粗糙,真正好的一张字,从微观上审视时,会让人留有感动、回

味的余地。
    一小部分作品的感觉是格调不太够,写字的状态,高古、高雅是最基本的。雅在哪儿?古人留下的字里行间,沉淀的文化中最丰富的那些东西。书法的雅必须从文,它注入了人们的思想、情感、理念以及审美追求,一脉相承的文化,在书法中更胜于技术为人注重。(东快记者刘媛/文图由福建省书法家协会提供)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