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第七届海峡两岸汉字节落户海沧

出处:海西晨报  发布时间:2014-12-05 10:24:19  

    ‍宜居而又充满人文美、自然味的海沧,自然吸引了不少新、老厦门人,其中不乏文人墨客———他们安家海沧,将传统文化的魅力悄悄根植于这片沃土,任它们生根发芽。第七届海峡两岸汉字节的落户,为海沧增添墨香氛围,汉字文化变为街头巷尾最流行的话题。“复古”书法风也吹遍了海沧每个角落。这一次,请跟随记者的脚步,来探访这些“藏在”海沧大街小巷里的、身边的书法艺术家,听听他们与书法之间不得不说的故事。

 

    郑忠华:农民中的书法家

    在海沧渐美村,郑忠华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身为农民的他写得一手好字,20多年来义务帮村中邻里写对联、告示,是远近闻名的农民书法家。

    谈起和书法的渊源,郑忠华表示这和家庭的熏陶有关。郑忠华的父亲虽只有小学文化,但对家中几个孩子的文化教育分外重视。“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会计,经常买笔送我,鼓励我写字。春节前,不少邻居会拜托父亲帮他们写春联,只要我在一旁帮着写,就可以被‘特许’不干活。”在郑忠华的记忆中,父亲对他的影响很深。“那时候农村里哪有地方卖字帖啊!更不要说找老师指导了。想要练字,就只能拿着笔和纸,临摹别人家门口的对联或是一些告示。”郑忠华说,就是靠这样日复一日的临摹,他渐渐形成了自己的字体风格。

    身为农家子弟,郑忠华常常白天忙农活,夜里闲时研究书法。他还尝试过卖对联补贴家用。一次,他到附近村庄卖菜,带上了几副自己创作的对联一起售卖。第一次卖对联并不顺利,一个认识郑忠华的熟人认为他“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因为在当时人们的观念里,有资格写对联的都是上了年纪的长者。郑忠华并没有因此而打退堂鼓,反倒觉得这是对自己的一种鞭策。“我那时就取出身上带的纸笔,默默地写了几个字。”看了郑忠华的现场作品,那位熟人心悦诚服,连声赞许。

    逢年过节,郑忠华的家中总是热闹得很,登门求字的人络绎不绝。有时候,郑忠华一天要写几十副对联,没有地方晾干,他就在家里拉了根绳子,将对联挂在上面一一晾干以节省空间。“大家愿意找我写对联,是对我的一种肯定。对我来说,书法是维系我和大家的一条纽带。在不断练习提升自己书法技艺的同时,也为身边人带来了快乐。”郑忠华说。

 

    杨鹤鸣:书法是一种人生追求

    杨鹤鸣出生于江苏一个书香世家,在厦门部队退伍后,他留厦经商。除了商人外,杨鹤鸣还有一个身份———书法家。除了工作外,杨鹤鸣把大多数时间都献给了心爱的书法,多年苦练,他成了厦门市书法家协会会员、海沧区书画协会会员。

    把杨鹤鸣引进书法世界的,是他的爷爷。“孩童时代,觉得看爷爷写字是一种莫大的乐趣。笔下浓墨竟能变幻出万千模样,特别吸引人。”杨鹤鸣记忆中,家中的对联都是爷爷写的。在爷爷的熏陶下,他开始接触书法,慢慢地迷恋上了这门艺术。“开始只是兴趣,后来就当做是一件事业来追求。”杨鹤鸣说,自己为了深入了解书法,自学书法理论,常找书法界的名人探讨、切磋。不论寒冬酷暑,杨鹤鸣每天都拿出至少四小时的时间用来练字,观摩各大书法赛事的优秀作品。杨鹤鸣还把书法艺术融入了自己的工作中。退伍后,他开了一家装潢设计公司,设计的作品里透着一股书香韵味。

    “书法艺术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少年时代,出于兴趣接触了书法,深入了解后觉得这是一门神圣、神奇的艺术。”在杨鹤鸣眼中,书法艺术之所以神圣、神奇,是因为那代表着一种追逐的过程。“练习是为了提高,不管是超越别人还是超越自己。在书法艺术领域达到一定高度后,再将此进行传承。书法虽是文字的艺术,但研习它实则是众人‘赶、超、帮’的过程,这也是它的魅力所在。”

 

    林昌年:每天拿笔修身养性

    海翔社区居委会里,林昌年的书法工作室总是人来人往。下至垂髫小童、上至耄耋老人,都是慕名到林昌年这里学习书画的。

    从18岁握起教鞭至今,林昌年已经教了近半个世纪的书了。只不过,一开始他教的是语文,后来则是教画画、书法。“6年前,我应朋友的邀请,到海沧的老年大学来教书画,每周都要骑着摩托车在海沧和平和老家间来回跑。今年退休了,就留在海沧,继续教书画。”一提起书画教学,林昌年兴致勃勃,“海沧之前是‘文化沙漠’,我希望能贡献自己的一己之力传承传统文化,将老祖宗的文化风骨毫无保留地留给晚辈们”。

    林昌年说,自己结缘书法,要从13岁的时候说起。13岁那年,他开始与堂弟一起跟着外公学习书法。“外公年轻时是名秀才,他对晚辈的教育很重视,对我们的要求很严格。”初涉书法世界,林昌年觉得很有趣也很有成就感,“写字是会上瘾的,那时候农村会写字的人不多,过年前家家户户都会到我家里来讨字。自己对联写了一副又一副,根本不觉得累。写完对联总会被邻里夸写得好”。

    林昌年记忆中,年少时的家境并不好,买纸是一件很奢侈的事。为了练字,林昌年常常偷生产队的旧报纸。偷来的旧报纸舍不得一次性用完,先用淡墨练字,再用浓一点的墨书写,如此一张报纸就能用个五六遍。“清明节扫墓的时候,还会偷偷地攒下那些做纸钱用的毛边纸,或是到别人坟头拿几张。没办法啊,那时候穷啊,为了找纸可以说是‘不择手段’。”林昌年说,年少时,找字帖也是件难事。“当时找小学老师借了一本柳公权的楷书字帖,学了一段时间,后来老师讨回去了,伤心了好一阵。之后外公给了我一本行书字帖,我一直当宝贝一样收着,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拿那本字帖出来临摹。”林昌年说,临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现在他还坚持每天临帖。

    “现在的条件这么好,大家应该好好珍惜。书法不仅仅是一种符号,更是一种前人的风骨、文化。希望大家都来研习书法,体会前人执著、严谨的态度,把传统文化真正地传承下去。”林昌年表示。

 

责编:福建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