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访谈 > 正文

陈振濂:像蒲公英一样播撒书法教育的种子

出处:新华网浙江频道  发布时间:2014-08-07 15:13:26  

陈振濂教授为学员授课

 

陈振濂教授主持召开教务会议

 

    新华网浙江频道8月6日电(记者 冯源)富春江徐徐流过盛夏,在富阳鹳山前回水停留,形成了当地著名的“春江第一湾”。水边一处校园里并没有假期应有的寂静,来自全国各地的134名教师正在接受一次难得的书法教学培训。

    读帖、临帖、讨论、听课,经过10天的研习,书法教师们整装待发。发起这项公益培训计划的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西泠印社副社长兼秘书长陈振濂教授希望他们能像蒲公英一样,回到当地播撒书法教育的种子。

    而培训计划也被陈振濂命名为“蒲公英计划”。

    书写民生再出发

    1981年,陈振濂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今中国美术学院),是中国第一批书法专业的研究生,受业于陆维钊和沙孟海两位大师。此后,他长期在中国美院和浙江大学执教,倡导“学院派”书法创作模式,强调书法创作的构思、主题、形式与技巧的综合性。

    不过,倡导学院派的书法家并没有把自己关在象牙塔里,在2012年,他就曾举办过一场书写民生的书法展,每天阅读十多份报纸,摘录书写其中具有历史价值的内容,同时,他还与《钱江晚报》合作,通过微博、电子邮件、信函等方式征集社会各阶层的民生诉求:民工购票难、择校风、城镇化、“男孩危机”、“双独家庭”养老……

    当今的书法展览多给人以古意盎然之感,载体自然是祖先留下的文房四宝,题材也是前人创作的诗词歌赋。对此,陈振濂认为当代书法存在“双重性格”。“古代书法是实用的,《兰亭序》《祭侄稿》写的都是现实的内容;而当代书法艺术表现是书法家自己的,而书写内容却是从古人那里抄现成的。”

    为了求解当代书法的“双重性格”,陈振濂当时想到了书写民生。“书法对于当下社会生活的关注度是不够的,与现实生活之间的距离是较遥远的,它大概是离现实生活最远的一门艺术。因此,我们要认真地提倡书法与现实生活的衔接,拉近书法与观众的距离。”

    而“蒲公英计划”则是书法家“书写民生”的又一次探索。陈振濂在2012年举行了作品拍卖专场,筹资300万元,联合浙江日报、美术报,在2013年发起了这项面向全国书法教师的大型公益培训计划,3年免费培训3期共300名基层中小学书法教师。

    2013年7月25日,“蒲公英计划”首期在浙江省富阳市开班,全国有800多人报名,134人成为首批学员。一般学员免收学费,农村和边远地区的学员还可获得交通和食宿的全额资助。而今年7月10日至20日,“蒲公英计划新疆专区”也在乌鲁木齐开班,来自新疆16个地州市的100名老师成为首批学员,他们来自汉族、回族和维吾尔族等民族,其中的15名优秀人员参加了7月25日在富阳市实验小学开办的“全国班”。

    求解书法教育之困

    2011年8月2日,国家教育部下发了《关于中小学开展书法教育的意见》,提出了书法进课堂的明确要求,这对于长期呼吁加强书法教育的有识之士而言,自然是一大胜利,但是随之而来的,则是书法基础教育所面对的的诸多困局。

    今年的134名蒲公英学员分别来自28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他们中绝大多数是语文教师,也有一部分美术及其他课程的教师,而专职书法教师凤毛麟角。

    一位来自中部某省的教师说,他们县有400多所中小学,而能担当书法教师的只有300多人,其中80%是语文教师,余下的则是体育教师和美术教师,而恰恰是两位体育教师书法课上得最好,因为他们毕业于师范美术专业。

    除了师资力量不足之外,怎么教也是书法教师面临的拦路虎。几位教师不约而同地告诉记者,不少基层的书法教师因为缺乏专业素养,都有看不懂教材的困惑,只能让学生把教材当字帖照着练。

    而一些中学的书法教师更发现,由于在小学没有接受过书法教育,怎么给中学生补书法课更是为难。一位教师说,当地的书法教材是让小学生学楷书,初中生学行书,对现在的小学生来讲,这个学习流程自然没有问题,但是让现在的初中生,跳过楷书学行书力不从心。

    “一个顶级的一流书法家,是否必然是一流的书法教师?一个二流的书法家,有无希望成为一个一流的书法教师?”陈振濂认为,书法家关注技法提升是独善其身,而书法教师关注经典解析与传播,是兼济天下。

    为此,“蒲公英计划”为学生提供了诸多精品字帖,并设立了三个原则:要有“教学法评议”,要注重对历代名帖的分辨、思考,必须写赏析文字。学员结业时不但要提供书法作品,而且要制作书法教案。陈振濂说,书法教师“写得精”不是主要的,“看得懂”并“讲得透”是最重要的,关键要让孩子们感兴趣。

    他分析说,孩子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而且互联网时代也给了他们更多有趣好玩的选择。“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只是反复地让孩子们学习点划撇捺,且不停地纠正他们的书写错误,说这写得不对那也写得不对——这种枯燥且充满批评的教育方式就只能培养出书法的怨恨者和反叛者。”

    薪火相传旨在汉字安全

    “新学年开学以后,我要重新调整教学方案了,比如可以从线条的游戏入手,让孩子们先学习李斯的小篆《峄山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福海县西城区寄宿制学校的书法教师宋红说,“蒲公英计划”对自己的教学思维来讲是颠覆性的,就拿书体而言,要向学生展示各种名家字体,而不能仅凭教师的偏好。

    浙江省瑞安市仙降中学的书法教师徐心安带着腿伤来上课。他告诉记者,目前教育部虽然推出了书法教材,但是没有合适的教参和教辅,而“蒲公英计划”对他的启发是以增强孩子的兴趣为重点,提升他们欣赏经典的能力。

    安徽省书协副秘书长、洛阳市书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刘灿辉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书协会员李长忠是本期“蒲公英计划”的班主任,他们认为,当前的书法教育往往和写字教育相混淆,前者更应该注重通过书法艺术对学生进行审美熏陶,学生先要有审美能力,以后才能培育出表现能力和解决能力。

    而来自河南省虞城县教育局的刘起旭则“肩负重任”:他要承担起全县书法教师的培训工作,同时还要寻求与“蒲公英计划”合作,把公益培训项目带到虞城。他家从曾祖父开始就是本乡本土小有名气的书法家,老刘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帮着邻居写春联。“现在的农村孩子也缺乏传统教育,书法教育是弥补这一不足的重要途径。”

    而在陈振濂本人看来,书法教育能否薪火相传,关系的是国家安全。“现在的孩子是通过键盘拼汉字,而不是通过笔顺写汉字,再过两代人,中国人就可能失去汉字的书写概念。”

    他分析说,汉语拼音本来是一种基于汉字难学难记而提供的辅助手段,是一个通往识字写字目标的暂借桥梁,过去,小学生学习汉语拼音后会马上回到正常的汉字书写,而现在青年人普遍在电脑键盘上使用拼音输入法,权宜之策成了优势技术。“如果我们的子孙后代忘记汉字书写这一根源,而习惯于用26个字母来拼写汉字,汉字将仅成躯壳,甚至躯壳也会蜕化于无形。”

    “我们不但要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更要从国家文化安全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而书法教育的目的也并不是让每个人都成为书法家。”为此,陈振濂曾以全国人大代表的身份在2013年的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议案,设立“汉字书写日”。他认为,汉字文化是中国的大国根基,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斯文不坠的坚强保障,也是国人拥有民族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的必须前提。

 

责编:彭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