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访谈 > 正文

张海:书法创作的精品意识

出处:四川美术网   发布时间:2014-06-10 22:46:19  

说实在话,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勤奋的。多年来创作的作品用“大量”来形容,可以说绝不为过,仅就近年或展览或结集的作品,其数量也颇为可观。而现在,当我把2004年至2005年未曾与大家见面的作品整理付印时,却真的有些犹豫了。

十多年前,在成都创作评审研讨会上,我第一次提出了关于书家代表作的问题。当时有人赞同,有人不解,有人表示异议。然而不管别人怎样看,就我自己而言,提出这个问题,却并非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令人感到欣慰的是,这些年来,不少同道还经常旧话重提。而当代许多书家精品意识的加强,尤其令人高兴。精品不等于代表作,但代表作只能从精品中产生。

打造艺术精品,多出精品,是每位书家追求的目标。尽管在创作中不必时时萦怀,更不必经常把精品二字挂在嘴上,而许多书家在创作时,绞尽脑汁,费尽心机,实际上就是一个打造精品的过程。然而,现实是,一些书家成名之后,往往率尔操觚,任情挥洒,而为了一件作品,能够几经推敲、几番铺纸引笔、几易其稿就少见了。就中原因有主观上的:有些人功成名就,便自以为咳唾成珠,出手便是经典,推敲斟酌,几易其稿,似乎是“掉份”的事情;也有客观上的:或因需求,或因某种诱惑导致一些书家进行程式化的制作。长此以往,如果书家头脑不清醒,把握不好尺度,很快就会掉进粗制滥造的陷阱。而另一方面,社会的期望、自己的责任,又要求书家创作出黄钟大吕、可以传世之作,越是成名的书家,身上的责任就越重。

一件艺术精品,是一个国家、一个时代艺术发展水平的标志,也是一个艺术家能否载入史册的重要依托。较之成千上万件泛泛之作,创作一件精品所耗费的时间和心血,不知要多出多少倍!即令自己愿意付出,也未必就能创作出自己满意、业内和大众都认可的作品。贾岛诗云:“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诗须炼字炼句,炼文炼心,反复锤炼推敲,一句两句得以脍炙人口、传唱千古,即不负一生。书法创作绝非一些人所想象,是简单重复劳动的结果。一幅书法作品的创作过程固然较短,确乎是一挥而就。然而就是这一挥而就,却是长期浸淫磨练和全方位吸纳的结果。这且不说,即便是创作构思,对于态度严肃的艺术家来说,也是艰苦而漫长的。已故著名书家费新我先生所作条幅“天上没有玉皇”,曾在日本展出,应该说已经成竹在胸。然而学生请他再写这一内容的条幅时,他仍然先起铅笔稿,再起毛笔稿,然后正式书写。熟事尚且生做,倘是第一次接触的内容,更是慎之又慎,思索再三。这还是平时的应酬之作,若是用于展览或真正意义的创作,费老的严谨态度可以想见。

至于说到“无意乃佳”,我素不以为然,姑且不说英雄欺人,我觉得起码有误导倾向。有人采访一位长寿老人长寿的秘诀,答曰:吃肉、喝酒、不锻炼。可信不可信呢?他是长寿的成功者,似乎无法批驳。但我说,即令此话当真,也只是个个案。如果人人照他所说的实行,怕是没有几个能得到好结果。俗话说:心里有,眼里才会有。道理很简单,你想买车,才会注意车;不打算买车,往往熟视无睹不予理会。移用于书法,心里有,笔下才会有,纸上才会有。佳作必苦心经营,有意为之。倘说无意乃佳,应该特指创作过程中,书性遽发,灵感倏来,心手双畅,笔墨如意,出奇出新,恰到好处,再试不可复得的境界。这种情况是有的。古人作联,常常有了上句,久久对不出下句,偶遇某事,顿生灵感,忽得佳对。是无意吗?没有长时间的苦苦思索,遇见某事也不会动心。

精品力作,既不取决于尺幅大小,也不取决于字数多少。古今书法名作,既有小品,也有巨制,关键在于作品的含金量。精品力作又具有相对性和阶段性,关键在于作者是否慧眼独具,披沙拣金。谁不想出精品,而出一件精品又谈何容易!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语不惊人可以不断修改雕琢,而书法则是“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写不出精品则前功尽弃,必须重来,难度比修改要大得多。

为了一件作品,我常常茶不思进、食不甘味,有时会达数月之久。常常停掉电话,谢绝社交,斗室自囚,一遍遍地推敲修正,各种审美要素的组合运用,每如旋转魔方,顾此失彼,按倒葫芦又起瓢。直攻不下,只好迂回,或读书,或摄影,或做他事,试图获得新的启示和灵感。慢慢地认识到,书法构思是一组十分复杂、奥妙无穷、很难破解的密码。这组密码乃是多种因素以不同方式的排列组合。破解的钥匙,犹如某一天象奇观,偶尔一现,捕捉到是幸事,捕捉不到,或许再无机会。因此,应该特别珍视一刹那产生的欲望,以及欲望驱使下产生的灵感,要珍视此时此刻铺纸引笔创作的作品,说不定这件作品,就是你朝思暮想的精品力作。

说到灵感,实际上是创造者在孜孜不倦的创造性劳动中,达到创造力巨大高涨和紧张时候所处的心理状态。作曲家柴科夫斯基更是形象地说:“灵感是这样一位客人,他不爱拜访懒惰者。”灵感的产生离不开欲望,而欲望的产生,必有有形或无形的压力。

本作品集中,有几件是这种精品意识驱动下的产物,但与自己想象中的目标尚有不小的差距。更多的是深深的遗憾,遗憾压力还太小,压力转换成作品的数量还太少,压力到欲望的间隔还太长,这一切都足以证明,自己的精品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

但我始终相信,只要方法对头且能不断付诸实践,结果就是你期待的。我希望以此与同道共勉,尤其希望朋友们比我更有收获。(《张海书法作品选》自序节选)

张海 一九四一年九月生于河南省偃师市。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第八、九、十届全国人大代表,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书论《关于代表作的思考》,在当今书坛产生重大影响。出版有《张海隶书两种》、《张海书法》、《张海新作选》、《张海书法作品集》、《张海书增广汉隶辨异歌》、《张海书法精选》、《佳作解析——张海行草书苏辙黄州快哉亭记》等。

责编:刘颖、李丽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