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 教育访谈 > 正文

许鸿基:书法之道 贵乎养正养静

出处:信息时报  发布时间:2014-06-06 14:08:41  

    “在不是人人皆书的今天,书法家对形质这一书法之‘能’,当有更高的自觉。齐白石曾说,作画‘不似为欺世’,我理解,写书法应当过好‘似’这一关,再谈‘似与不似’之妙,再谈情性与风神。”在这样一个“艺术家”满天飞的时代里,身为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的许鸿基更愿做一个传统的守望者:“只有以平静的心志,从传统碑帖的临习中汲取营养,尤其是打好扎实的正书基本功,才能掌握形质的精妙,获得书法之‘能’,继承中国书法精髓并把这门艺术发扬光大。”

谈技法


形质不可忽略书法备于正书


    “书法之所以能够成为举世无双的文字艺术,因其具有汉字方块结构的特殊性。书法结体是庄严的,点画位置、结体组合,均汇集先贤的智慧、凝聚作书之法,更蕴含中国哲学的精华。”许鸿基认为,形质是书法的基础,包括书法的点、画、结体,实际上就是基本功问题,形质要有所作为,必须写好正书。


    谈到有所谓“书法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自称“从不临帖”,因怕临帖影响了其发挥书法天赋的说法,平素温文尔雅的许鸿基也禁不住激动起来:“这简直就是不可思议!苏东坡曾说,‘书法备于正书,溢而为行草,未能正书,而能行草,尤未尝庄语而辄放言,无是道也。’作书若忽略形质,避开正书,犹如作画只画鬼魅,避画犬马,实是欺人。”


    事实上,即使已经身为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许鸿基亦不忘天天临帖、练字,仔细研读先人成果。“就楷书而言,同样一个‘極’字,先人写法就不尽相同。比如唐代颜真卿写‘極’字,‘口’置于‘木’右点之下,使此字结体紧密。”记者留意到,许鸿基仅关于颜帖的阅读笔记就多达两千余条,其用心之极由此可见。


    摹古不泥古。许鸿基坚持走碑帖结合之路,注重碑的内在精神而不是形表的结合。他以金刚经入颜楷,点画干净,结体宽舒,面貌清刚。行书则取法颜真卿争座位帖,又效法于右任的碑体行书,处理好专攻一家与参而化之的关系,溶入个人审美理念,风格独特。


    正如中国书法家协会学术委员、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所长曹宝麟所赞称:“许鸿基的‘意临’加入了自己的意趣,也即解读经典的独特体会,离合之际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其创作也已达到因情生势不落俗套,自由挥洒曲尽其妙。”著名金石书法家钱君匋亦曾评许鸿基行书“独自一帜”。


谈心境


养正养静心正笔正宁静致远


    许鸿基的书法,正书取法于宽博、雄强的泰山金刚经和颜真卿楷书,广东书坛名家欧广勇等称其学书“走的是康庄大道”。暨南大学书法研究所副所长陈志平评其金刚经体“写得纯正,显得大气、正气、静气,且具有金石气,在继承传统上有成就”。


    对许鸿基而言,书法不仅仅是技法,更有养正养静之功效。“心正则笔正,宁静可致远。”许鸿基认为,书写过程中的修心养性、陶冶情操,是人格自我完善和提升的过程。“德艺并修,是书法的题中之意,也为书法史所证明。唐代颜真卿刚正不阿,精忠报国,因而写出具庙堂之气的楷书,写出爱憎分明、感人至深的天下第二行书《祭侄稿》,这是人品书品高度统一的典型例子。 ”


    此外,许鸿基非常认同宋代大文豪苏轼对学识修养与书法对应关系的理解:“‘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书家如果学识浅薄、见识狭隘、学问不足,其书法是不可能达到尽妙程度。”因而,虽然工作繁忙,但年近六十的许鸿基仍坚持学习,笔耕不辍。


    作为文革结束后的第二批大学生,许鸿基在最美丽的年华里完整地经历了十年浩劫,这让他深知民族之苦难、民生之多艰,而天生地拥有了一种担当精神与进取姿态。这种感情、这种精神已深深融入到许鸿基的书法艺术当中。“阅历知书味,艰难识世情”,许鸿基的经历和阅历,令他的书法更添韵味,百看不厌。


    谈及自己的书法艺术成就,许鸿基淡淡地说:“当代艺术的水准还是留给下一代来评吧,万万不可随意称‘家’。”在这样一个“艺术家”满天飞的时代,许鸿基更愿做一个传统的守望者:“书法在中国绵延数千年,她的过去是十分辉煌的,她的将来需要中国人好好继承和把握。”



人物档案


许鸿基


    许鸿基籍贯广东普宁,1952年出生,198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教育工作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广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广州市政协学习和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曾任第二届全国宋璟碑颜体书法展评委。


    其书法学《泰山经石峪金刚经》、颜真卿、何绍基、于右任等,曾得商承祚、钱君匋等前辈指导。作品多次入展全国性展览并在日本、韩国、香港、澳门、台湾等地展出。


责编:刘颖、李丽清